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這次以「彰化行」為主題的台灣設計展,於10月10日至26日在彰化縣盛大登場,展期17天,可謂為歷年規模最大、參與最廣、動員最完整的設計盛事。
尤其展覽免費入場,吸引了可觀的人潮參觀。更在串聯彰化市、鹿港鎮、田尾鄉與田中鎮四個行政區,橫跨三大主展區、15個分行與多條主題展線,讓整座城市成為設計的舞台。

根據彰化縣政府與主辦單位統計,本次設計展共集結超過700位設計師、1600家廠商與超過600間在地店家響應,並動員1500名志工,全縣投入規模空前。
開展首週,更因適逢雙十連假與光復節假期,加上音樂祭、光影展演、市集活動與街區導覽同步登場,「全城參與」成了最吸睛的特色。其中,「潮派鹿港」兩場大型演唱會,就一共吸引約13萬人次湧入鹿港古鎮,讓彰化夜晚重現城市節慶的熱度。
其實,許多人納悶,彰化以往都被視活在觀光、活動,相對「低調」的縣市,何以這次能夠突破格局,一舉成名天下知。原因如下:
此次設計展主題為「彰化行(CHANGHUA)」以「行」字為軸,代表行動、流動與連結,寓意設計讓地方產業、文化與生活「動起來」。
主視覺以藍綠、橙紅、金黃為主色,象徵海天交界、地景人文與產業能量的融合。策展理念則以「城市企業」思維為藍本,將展覽視為一間運作中的企業,由地景、產業與生活三大核心組成,使整個彰化成為實驗與創造的場域。

設計展橫跨三大主展區,包含彰化展區、鹿港展區、彰南展區(涵蓋田尾與田中)。15個分行遍布全縣,包括縣立美術館、武德殿、文化局、鹿港桂花巷、田尾公路花園與田中鐵道周邊等地。每個分行都以地方故事與產業文化為核心,讓參觀動線從城市中心一路延伸至鄉鎮村落,形成真正的「設計地景」。
而這樣的場域設計展現四項關鍵特色。首先是地理橫跨:從平原到山線,呈現彰化多樣地貌;第二為產業深耕:結合製造、工藝、農產與青創設計;三乃公共民間協作,縣府場館、地方企業與店家共同響應;四是參與互動體驗:以市集、導覽、工作坊等方式,讓觀展者成為設計的共同創作者。
這次的設計展,不僅展示設計成果,更以「產業設計化」為核心策略。像是縣府即推動店面改造、品牌包裝輔導與青年創業進駐計畫,協助在地農工商業品牌升級。展期間,超過600家店家推出折扣、限定合作與設計聯名商品,讓展覽與消費活動緊密連結。
此外,彰化市中興莊文化園區與田尾花園「誇彰未來市」集結青創品牌、手作職人與斜槓創業者,展示木作、植栽、服飾與創意食品,成為展期人氣焦點。

展覽期間,同步還舉辦光影秀、設計講座、免費音樂祭、街道實驗與設計導覽活動,使展覽不僅是靜態欣賞,更是全城的互動體驗。免門票的開放政策與便利的接駁系統大幅提升參觀率,展區之間交通串聯順暢,也強化了「城市即展場」的概念。
這場設計展不只是文化活動,更是地方治理的創新實驗。對此,彰化縣長王惠美就指出,彰化以「設計力」為發展引擎,讓縣府、企業、社區與學校都參與其中。透過設計思維導入公共空間改造、品牌重塑與城市行銷,彰化嘗試以創意帶動治理升級。

再進一步解構,這次彰化的台灣設計展得以成功的三大要件。
首先是抓住「地方差異化定位,設計下鄉的新典範」。這是台灣設計展首次移師彰化,也是第一次在中台灣採多城串聯。不同於以往集中於都會區的策展模式,彰化的展覽結合農業、工業與文化,讓「設計下鄉」成為亮點。這種跨區域布局突顯彰化的多層次結構,讓城鄉差距反而轉化為設計敘事的素材。

其次是將「產業鏈整合與品牌升級」,設計展與在地製造業、工藝業與青創品牌深度結合,讓「看展」同時是「看產業」。不少在地中小企業藉此導入新設計、重新包裝形象,從傳統代工轉向品牌經營。這不僅是美感的升級,更是經濟結構轉型的起點。
最後為「行銷策劃與社群動員」,展覽巧妙結合假期、演唱會、市集、打卡活動與旅遊推廣,使「逛展」成為「旅行」的一部分。社群上「#彰化行」成為熱門標籤,帶動觀光與消費。免門票政策與地方接駁車服務,也降低參與門檻,讓設計展成為全民活動。

而隨著活動的成功,也替彰化帶來可觀的收益。首先在經濟動能的即時效益上。據了解展期內,近784萬人次湧入,創造80億元以上的經濟效益。住宿、餐飲、交通、市集營業額全面成長,縣府更推出「彰化GO購」抽獎活動,帶動商圈消費。許多青年創業品牌藉機曝光,吸引企業合作洽談,讓設計展成為地方創業生態的孵化器。
第二是城市形象的再定位。過去外界對彰化的印象多停留在「製造重鎮」與「農業縣市」。透過設計展的整體敘事,彰化以「設計+文化+生活」的新姿態重塑品牌。縣府將設計思維融入城市治理、文化場域與公共空間,使「設計力」成為治理新語言。

再來是品牌與長期吸引力的累積。主題「彰化行」成功將地名轉化為品牌概念。展覽不僅帶來觀光人潮,更建立起彰化的文化識別度。從主視覺、展覽語言到周邊商品,都在講述「行動中的城市」故事。若後續能延續設計導入政策與品牌輔導,彰化有望成為台灣中部具國際能見度的設計城市。

後續建議上,彰化也許能建立起量化的回饋機制。也就是,為確保設計展轉化為長期效益,進而掌握完整的後續追蹤指標,如觀展人數、產業接案數、品牌升級案例與消費金額等,以評估城市與產業的真實成效。
另外,彰化縣府還能設立常態化設計平台。即建立「彰化設計基地」或「青年品牌孵化空間」,讓展期培養的設計人才與品牌能量延續發酵,形成永久平台。
同時,彰化縣府也要維持地方場域的活化。亦即展覽串聯的15個分行場域應持續活化,透過街區導覽、藝術市集與定期活動,讓「設計」融入居民生活。

最後,可結合永續與智慧治理。也就是未來可將設計思維結合ESG與智慧城市策略,推動循環設計、綠能美學與在地創生,讓設計成為永續治理的核心語言。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既是一次文化盛會,也是一場城市轉型的集體實驗。設計,讓彰化從製造之鄉轉身為創意之城。未來的「彰化行」,不只是展覽名稱,更是這座城市邁向創新、永續與文化自信的長程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