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城市成顯學,台東如何作到義大利布拉、日本京都、丹麥哥本哈根齊名?
圖/在全球快速追求效率、規模化與即時性的時代,台東卻毅然選擇另一種節奏──「慢」為治理主軸。取自慢食臺東 Slow Food Taitung FB。 在全球快速追求效率、規模化與即時性的時代,台東卻毅然選擇另一種節奏──「慢」為治理主軸。它不是落後,也不是反效率,而是一種深刻理解土地、文化、永續價值後所做出的戰略選擇。
今(2025)年11月24日舉行的《慢食臺東:人與土地的共學、共作、共創》新書發表會,凝聚推動者、文化研究者、在地業者與地方治理者的共同智慧。活動由《遠見雜誌》副社長兼智庫總編輯李建興主持,與談者包括台東縣副縣長王志輝、慢食台東外部促成者徐仲、以及飲食文化策展人馮忠恬,並邀請多位書中受訪業者到場,共同回顧台東慢食十年的演化。
這場新書發表會,是展示成果,也是重新定義台灣永續飲食運動的重要時刻。台東已經不只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是一種文化能量、一種永續治理哲學、也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慢經濟實驗場。

台東慢食的底色:從產地到餐桌的飲食哲學
事實上,台東飲食文化的特質,源於它獨特的自然條件與多族群組成。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族、外省、閩南、客家與新住民的飲食記憶共同編織出一張極具深度的文化地圖。
而台東縣政府更早在2017年後就更有系統地推動慢食,包括「從產地到餐桌」倡議、推動「時令餐桌節」以及標誌性的「台東慢食節」,這不是美食活動,而是地方文化再生的治理策略。他們希望打造的不是「觀光之地」,而是「深度體驗目的地」──一萬人來一百次,而不是一百萬人來一次。
誠如王志輝所言:「台東慢食節,是政府與民間、社群共同推動的慢食運動典範。」而《慢食臺東》新書則完整記錄這段從「耕種到料理」,再到「地方創生」的文化旅程。

慢食理念從哪來?──Good、Clean、Fair 與 ESG 的天然連結
其實,全球慢食(Slow Food)運動發源自1986年義大利布拉(Bra),其三大精神:Good優質、風土味;Clean純淨、低負擔;Fair公平、尊重生產者。這些原則,在今日ESG(環境、社會、治理)已成世界顯學的時代,具有高度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