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城市成顯學,台東如何作到義大利布拉、日本京都、丹麥哥本哈根齊名?

慢食城市成顯學,台東如何作到義大利布拉、日本京都、丹麥哥本哈根齊名? 圖/在全球快速追求效率、規模化與即時性的時代,台東卻毅然選擇另一種節奏──「慢」為治理主軸。取自慢食臺東 Slow Food Taitung FB。
作者:姒小蓉
日期:2025-11-25

在全球快速追求效率、規模化與即時性的時代,台東卻毅然選擇另一種節奏──「慢」為治理主軸。它不是落後,也不是反效率,而是一種深刻理解土地、文化、永續價值後所做出的戰略選擇。


今(2025)年11月24日舉行的《慢食臺東:人與土地的共學、共作、共創》新書發表會,凝聚推動者、文化研究者、在地業者與地方治理者的共同智慧。活動由《遠見雜誌》副社長兼智庫總編輯李建興主持,與談者包括台東縣副縣長王志輝、慢食台東外部促成者徐仲、以及飲食文化策展人馮忠恬,並邀請多位書中受訪業者到場,共同回顧台東慢食十年的演化。

這場新書發表會,是展示成果,也是重新定義台灣永續飲食運動的重要時刻。台東已經不只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是一種文化能量、一種永續治理哲學、也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慢經濟實驗場。

11月24日舉行的《慢食臺東:人與土地的共學、共作、共創》新書發表會,回顧台東慢食10年來變化。台東縣政府提供。圖/11月24日舉行的《慢食臺東:人與土地的共學、共作、共創》新書發表會,回顧台東慢食10年來變化。台東縣政府提供。

延伸閱讀

從日本不再免簽到濟州島反中客,觀光到底是城市資產還是公害?

台東慢食的底色:從產地到餐桌的飲食哲學

 事實上,台東飲食文化的特質,源於它獨特的自然條件與多族群組成。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族、外省、閩南、客家與新住民的飲食記憶共同編織出一張極具深度的文化地圖。

而台東縣政府更早在2017年後就更有系統地推動慢食,包括「從產地到餐桌」倡議、推動「時令餐桌節」以及標誌性的「台東慢食節」,這不是美食活動,而是地方文化再生的治理策略。他們希望打造的不是「觀光之地」,而是「深度體驗目的地」──一萬人來一百次,而不是一百萬人來一次。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誠如王志輝所言:「台東慢食節,是政府與民間、社群共同推動的慢食運動典範。」而《慢食臺東》新書則完整記錄這段從「耕種到料理」,再到「地方創生」的文化旅程。

《慢食臺東》新書則完整記錄這段從「耕種到料理」,再到「地方創生」的文化旅程。台東縣政府提供。圖/《慢食臺東》新書則完整記錄這段從「耕種到料理」,再到「地方創生」的文化旅程。台東縣政府提供。

慢食理念從哪來?──Good、Clean、Fair 與 ESG 的天然連結

其實,全球慢食(Slow Food)運動發源自1986年義大利布拉(Bra),其三大精神:Good優質、風土味;Clean純淨、低負擔;Fair公平、尊重生產者。這些原則,在今日ESG(環境、社會、治理)已成世界顯學的時代,具有高度一致性。

在E環境面來說,在地食材、季節飲食、減少加工,本質上就是減少碳里程=降低 Scope 3(範疇三)排放。S社會,凝聚社群、支持小農、讓不同族群透過飲食重建連結,是最佳的社會韌性工程。至於G治理,台東建立評鑑制度、慢食節、創生基地等架構,使慢食從活動走向制度化、治理化。

換言之,慢食是最生活化的 ESG。台東,用餐桌實踐永續治理。

延伸閱讀

旅客人次該是城市旅遊的唯一KPI?台灣觀光除看收益更得看代價

台東慢經濟:用文化深度取代速度競爭

據了解,台東縣長饒慶鈴以「慢經濟」為施政主軸,正是希望以慢化的節奏累積文化厚度、吸引深度旅遊、帶動返鄉與地方創生。畢竟,慢經濟不是「不發展」,而是以質地與永續性重新定義發展。

至於台東慢經濟的三大支柱,分別為「文化深度」:慢是理解土地的方式,不同族群的傳統料理、採集文化、發酵智識與飲食禁忌,共同塑造台東的飲食世界觀。「在地鏈結」:農民、廚師、職人的共作模式,讓台東慢食不是廚房的勝利,而是整個土地的勝利。也是讓從農民到廚師再到消費者,每個角色都參與文化的建構。

還有「深度旅遊」:讓旅人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讓台東不是拍照式旅遊,而是生活式旅遊。旅人來吃一桌飯,就是上了一堂台東文化課。

慢食是最生活化的 ESG。台東,用餐桌實踐永續治理。照片為今年10月在在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登場的臺東慢食節《採集餐桌:山林野地篇》。台東縣政府提供。圖/慢食是最生活化的 ESG。台東,用餐桌實踐永續治理。照片為今年10月在在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登場的臺東慢食節《採集餐桌:山林野地篇》。台東縣政府提供。

在地行動者的聲音:慢食的真正力量來自人

新書發表會的三位與談人共同描繪出台東慢食的靈魂。首先,徐仲扮演外部促成者的觀察,他指出:「慢食本來就在台東的土地裡,政府的角色是『幫忙讓它長大』。」而馮忠恬則從飲食策展的文化視角,提出見解:「每一家店、每一位農人,都是台東飲食地景的一頁。」至於王志輝則由治理的未來布局高度透露縣府將打造「台東慢食創生基地」,成為連結國內外永續食物文化的重要平台。

這些聲音共同揭示:台東慢食並非由誰主導,而是眾人共同寫出的一本城市飲食史。

國際慢食城市比較:台東與布拉、京都、哥本哈根的連結與差異

然而台東的慢食發展,若放在國際脈絡下來看,其獨特性與潛力更顯突出。以義大利布拉(Bra)來說,其為慢食運動的源頭,制度化是關鍵,而成功來自三件事:「味之方舟」(Ark of Taste)保護瀕危食材、慢食大學(UNISG)將飲食變成一門科學、Terra Madre(地球母親)網絡凝聚全球小農,而其為台東帶來的啟示是,慢食若要深耕,必須教育化、制度化、國際化。

目前,台東的慢食創生基地,正是邁向布拉模式的重要起點。

至於京都則以千年文化支撐的慢食城市。事實上京都並未明言推動「慢食」,但全球都把它視為慢食典範。關鍵在於,其極致的「旬(季節性)」哲學,即地產地消、料亭文化,力行了精進料理與懷石料理的文化深度。而其實台東的多族群飲食文化,具有成為「台灣文化飲食首都」的潛力。關鍵在於持續講好故事、累積文化深度。

再看丹麥哥本哈根,乃以永續治理翻轉城市餐桌成為北歐永續飲食的代表。據了解,該城市公部門90%餐食採用有機與在地食材建立城市食材供應資料庫,亦即將食農政策導入範疇三(Scope 3)減碳,孕育出Noma、Geranium 等永續餐廳。

若未來台東能在食材永續追溯、公部門餐食政策、餐飲減碳標章上更進一步,將能與哥本哈根並列全球永續城市討論。

台東慢食節活動。台東縣政府提供。圖/台東慢食節活動。台東縣政府提供。

延伸閱讀

菲律賓疫後觀光政策轉彎,娛樂版「航空城」鎖定亞洲客!

慢食=範疇三(Scope 3)減碳最生活化的解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ESG報告中,最難以降低的碳排是範疇三(供應鏈排放)。而慢食文化的核心,恰恰對應範疇三減量。包括使用在地食材→減少運輸排放、強調季節性→減少冷鏈依賴、減加工、減包裝→降低上游排放、農民—廚師直連→減少中間碳足跡。

換言之,台東其實正在進行一場城市級的範疇三降碳行動,而且是所有人都能參與的版本。

台東慢食的國際能見度逐漸升高。2024 年,更前往義大利參加「慢食全球年會」,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永續飲食成果。今年 12 月 6-7 日,台東慢食節更首次移師高雄駁二,象徵台東慢食精神正式跨縣市、跨領域、跨世代。這不是活動擴大,而是「慢食台灣」的時代開始。

台東,準備成為亞洲慢食首都

從台東到布拉、京都、哥本哈根,慢食早已不是飲食潮流,而是全球城市治理的新語言。台東有布拉的社群力、京都的文化深度、哥本哈根的永續方向,並且擁有台灣最豐富的多族群風土,完全具備成為「亞洲慢食首都」的條件。

而最可貴的是,台東不是靠大型建設或高額預算,而是靠土地、人、故事、文化、行動以及一桌被好好烹調的飯。

台東用最「慢」的方法,走出一條屬於未來的路。台東的慢,是一種新的速度,也是一種新的永續。

《慢食臺東》新書發表會與會嘉賓合影。台東縣政府提供。圖/《慢食臺東》新書發表會與會嘉賓合影。台東縣政府提供。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北高高鐵的飛行時間吃一口菲式料理!馬尼拉機場週邊成美食天堂
菲律賓旅遊正崛起!馬尼拉的「剛剛好」成台灣人的南向「沖繩」
你的運動無效?台灣人壽調查逾三成民眾不運動、三成五無效運動
姒小蓉

姒小蓉

城市學特約編輯。

普發一萬ATM領現11/17提款5步驟!全台16銀行「領錢貼紙」地點
Just For You Just For You
普發一萬ATM領現11/17提款5步驟!全台16銀行「領錢貼紙」地點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