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本土疫情大爆發後,餐飲業、旅館業首當其衝。
由於無法營業的關係,雇主只好解雇無事可做的打工、時薪人員,甚至是約聘人員,以便節省開支。
但這些雇主想不到的,一年後的現在,居然要面對缺工問題。
看更多 》勞工確診Omicron可領50%薪水補貼最長一年!沒防疫保單搶申請
根據104人力銀行統計,不同於2021年的營建業,2022年89.7萬個職缺中,排名第一是餐飲業,工作機會高達13.4萬個。
「工作機會」代表,有多達13.4萬個職務空缺,亟待補足人力;這樣的數據,比2020年1月高出4萬個,成長幅度達43%。
最受疫情衝擊、甚至忍痛關店求生的餐飲業,疫情降溫後、正要重新出發之時,卻要面對嚴重缺工問題。造成如此悲情狀況,同樣與疫後生活新形態有關。
餐飲業從外場服務員到內場廚師,工作內容往往與「勞力活」拖不了關係,既耗體力、工時又長又不固定、工作環境不佳,綜合起來並非薪水最好的行業。
長久下來,從業人員不論在生理或心理,都非常容易感到疲倦。
相較下,疫情期間大受歡迎的外送服務業,恰好是一個完全相反的工作。
圖/取自Unsplash。(示意圖)
相比一般服務業,外送員工作時間自由、地點也不受拘束,時間安排上有更大彈性;更重要的是,不受單一行業限制,不少外送從業人員,同時還兼具其他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外送員也沒有所謂的加班不加班,今天想賺多少,端看你有多賣命在工作。
圖/蘇義傑攝。
「多做一分就能多拿一點」的特質,吸引不少年輕人、中年人甚至二度就業人士投入,一天送10小時,都比每小時168元高出許多。
同樣類似的工作,還包括開多元計程車,最大特點都是在彈性工作時間下,可兼差也可全職,不用被綁死在辦公室,也不用和雇主斤斤計較加班費。
圖/取自Pexels。(示意圖)
但外送員也並非全然都是好處,長時間在外騎車,發生意外的機率也隨之增加;此外,各平台有不同酬勞加成規定,這並不是可以輕易達成的條件。
但從外送熱潮的興盛,一夕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之一,這些缺點在從業人員眼中,或許不是太大阻礙。
更有餐飲業老闆分享,先不說人力好不好找,疫情前,找來的員工大多是台灣人;疫情爆發後到現在,台灣人大多不願意再回到餐飲業工作,因此許多老闆把眼光轉向外籍勞工。
圖/池孟諭攝。(示意圖)
目前國內移工以營造業、長照服務業為大宗,餐飲業的危險度比營造業低,從工時角度來看,也比家庭幫傭低,因此不只餐飲業主愈來愈愛,移工本身也會把餐飲業納入考量,只是現階段法令規定,餐飲業無法雇用外籍移工。
該老闆分享,店內幾名越南籍員工,做事不比台灣人差,雖然薪水較高,但願意接受高工時、任勞任怨,雖然餐飲業雇用外籍移工是違法的,不過考量到大環境缺工,還是有業者願意鋌而走險,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