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摘《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軒亭式亭仔腳在日本稱東屋

迪化街亭仔腳藏古蹟6智慧!百年街屋「不見天」建築為何淘汰?

迪化街亭仔腳藏古蹟6智慧!百年街屋「不見天」建築為何淘汰? 圖/島內散步提供。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22-02-21

編按:台灣經濟1970年代急劇發展,大大改變各地歷史聚落樣貌。如迪化街各類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山牆上五花八門的裝飾,貫穿整條街道的亭仔腳,石材裝飾的巴洛克洋館,以及古色古香的閩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築博物館!究竟這些街屋建築如何形成?有何歷史過程?又分布於在哪?《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一書藉由實地調查解釋表明,並針對每種街屋樣式的變遷過程、形成背景加以分析,進一步探討保存等問題。

迪化街百年街屋建築

迪化街也可說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街屋建築歷史街區,自1851年起到光復初期(1950年代)的100年間,各樣式的建築物爭奇鬥艷,可說是活生生的街屋建築博物館。

美麗的街屋建築綿延超過1公里以上,建築立面、山牆上的裝飾五花八門,亭仔腳也南北連通,貫穿了整條迪化街。

街屋建築為正面開口狹窄,但縱深長度相當長的建築形式。在建築物前,大多會附有亭仔腳,而亭仔腳也左右戶相連通,貫穿整個街區。

亭仔腳。圖/亭仔腳。

現在的迪化街,已經不再是獨領風騷的大規模商業中心地,但是還是以南北貨、食品以及布料的批發地聞名全台。

由1850年代迪化街開拓以來,到現在歷經150多載的寒暑,在現今的街道中,存在著許多不同年代的街屋建築,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同時商業活動依舊相當活絡,是一個值得多次走訪、深度認識的街區。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以下為《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書中,從作者視角出發的部分篇章內容。

街屋建築不可缺少的亭仔腳

亭仔腳的形式可以大略分為「軒亭式」與「步口式」2種類。

軒亭式亭仔腳是在主屋前面,興建另外一棟的軒亭,在日本也稱為東屋,將其作為亭仔腳使用。

在軒亭式建築的部分,主屋與亭仔腳的構造並非一體化,他們屬於個別獨立的建築物。

1920年代作為作業場所的亭仔腳。圖/1920年代作為作業場所的亭仔腳。

由於開拓初期的台灣,都市市街地區的道路都相當狹窄,所以一棟軒亭式的建築物,就可以將道路全體覆蓋,比方說早期鹿港的「不見天」建築形式。

兩側的建築物共用同一個軒亭建築的例子,在早期的開拓社會隨處可見。特別是發展大多集中於港口聚落,由於接近海邊或河邊,風沙塵埃相當多,「不見天」建築相當常見。

什麼是「不見天」建築?

用軒亭式的建築物,將道路全體都覆蓋在亭仔腳之下的建築樣式,就稱之為「不見天」。

在不見天之下,能避免塵埃與日照,可以提供更加舒服的環境,將購物環境整理成舒適的環境,幫助商店的生意能夠更順利。

所以採用「不見天」樣式的商店街在台灣或日本,都常常可以見到。

延伸閱讀

迪化街「保存古蹟」反傷害大稻埕?政府看百年街屋建築最大盲點

關於「不見天」命名由來,則是從商店街內部無法望見天空,所以稱為「不見天」,日本也常常可見現代化的類似建築,將商店街的街道整個覆蓋起來,提供購物及通行民眾的方便,東京有名的觀光地淺草的「仲見世」商店街,就是一個有名例子。

至於步口式的亭仔腳,反之,是主屋與亭仔腳採取一體化的構造體,將主屋空間讓出一部份來作為亭仔腳使用。

作為通路的亭仔腳。圖/作為通路的亭仔腳。

軒亭式與不見天的亭仔腳,都曾流行過一段時間,最後經過時代的考驗,流傳下來或現代都市中常見的,大多是步口式的亭仔腳。

在台灣商業化市街地區中,曾出現的亭仔腳樣式,也與前述亭仔腳的分類相符合。

軒亭式亭仔腳,存在於早期港口都市,例如台南、鹿港等地,現在在台灣已經沒有現存的建築物;步口式亭仔腳,則全台四處可見,在台北市迪化街、新北市三峽區、桃園市大溪區所現存的亭仔腳,也都屬於步口式的亭仔腳。

延伸閱讀

從《華燈初上》看1988年條通文化!為何日式酒店全開在中山區?

關於亭仔腳設置的行為,在清代屬於自發性行為,到日本統治時代,總督府於建築相關法令上明定亭仔腳的設置,才變成義務性。

在本書研究進行實地調查的台北市迪化街、新北市三峽區、桃園市大溪區等地的都市傳統街區中,亭仔腳都是相互連接,成為貫通街區的聯絡通路。

亭仔腳的使用功能

對台灣傳統市街地區而言,亭仔腳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利用亭仔腳的人,非僅限於街屋建築的居民,其他也有不少人會加以利用。

在日常生活中,亭仔腳機能相當多元,如以下幾點:

一、交通機能

亭仔腳可以有效的隔離日照、下雨等不便,同時也可以提供現代化的人車分離功能,對於步行於其中的消費者而言,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通行走道。

對於屬於私有地的亭仔腳而言,將自己的土地提供出來作為人行步道,也是移民社會溫暖的人情味的表現,以及講道義的社會習慣。

二、商業機能

在台灣多雨、炎熱的氣候下,亭仔腳的空間確實提供了消費者舒適的通路空間。此外,為了使生意更好,許多商家也都利用亭仔腳作為商品展示的場所。

對生意人來說,亭仔腳是屬於私有地,當然可以作為商店的一部份加以使用。

延伸閱讀

台北住關渡最理想?揭北投人才知道「鼎泰豐」8大美食征服名廚

況且,放在亭仔腳下的商品,也不需要擔心被雨淋濕或是被風刮走,在下雨的日子也可以順利的做生意,在年平均有半數的日子在下雨的台灣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在早期的台灣社會,在店舖裡面空間不夠使用的情形下,常常有店家將亭仔腳作為中藥材的加工、茶葉的選別等等手工加工的作業場所。

三、社交機能

在傳統都市街區內,公共空間是相當不足夠的,無論是台北市迪化街,或新北市三峽區老街,乃至於桃園市大溪區老街,都有相類似的情形。當地居民大多會在亭仔腳下泡茶、納涼,或是彼此聊天、談論時事或交換意見等,所以,亭仔腳也肩負有社區聯誼的功能。

四、宗教機能

在傳統的都市街區中,四處可見的廟宇,也常常可以看到廟宇將香爐等祭祀用品,放在亭仔腳的空間中,進行宗教儀式,廟宇的祭典或是宗教上的行事也大多在亭仔腳進行。

此外,台灣的店家都有拜拜的習慣,農曆每月初二、十六都會在店門口亭仔腳空間祭拜,所以亭仔腳也具有宗教上的機能。

五、娛樂機能

在傳統都市街區內,由於公共空間相當不足,周邊地區在早期也缺乏公園等調劑身心的娛樂設施,亭仔腳也就成為了小孩子、青少年們的休閒娛樂場所。

六、喜喪儀式機能

在傳統都市街區內,並沒有大型的公共場所的設施可以利用,所以婚喪喜慶等儀式典,也大多在亭仔腳的空間進行。

時至今日,我們也常常見到婚喪喜慶的棚子占據亭仔腳及街道的景象。

書籍《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出色文化出版。 圖/書籍《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出色文化出版。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書摘資料,出色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李東明

1971年生於台北,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畢業。赴日求學後進入日本工業大學建築研究所,專攻建築史、都市史領域。

碩士論文研究街屋建築的亭仔腳,博士論文則專攻街屋建築的空間形式。取得學位返國後,適逢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改訂,進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先後完成數項有關聚落與街區保存策略與政策之相關研究,也屢獲內政部自行研究優等獎。

後至中國科技大學服務迄今,主要研究領域仍為街區保存、文化景觀及空間再利用。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美學地方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股民求發財金錢母必拜!全台最靈20大財神廟科技人隱藏版招財法
大稻埕「同安樂」復刻200年迪化街家族功夫菜!旗袍網美搶打卡
北迪化,南中街雙上榜!全台八大年貨大街網友最推外省菜天堂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