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7-11,除有助疫情間艱苦求生的店家們,爭搶所剩不多的旅客外,便利商店帶來的「漲租」挑戰消失,也是其中一項原因,而貓村在疫情期間遇到的難題,正是台灣許多以觀光客維生的觀光小鎮,遇到的縮影。
位於台鐵猴硐火車站旁的一個觀光小鎮,四周群山環繞,過去以礦業為生,隨著台灣轉型成功,礦場紛紛走下舞台,染黑的河水變清澈了,年輕人離開了,就在所有人快要忘記這個小鎮時,毛茸茸的貓咪為這小鎮帶來了新生命。
在疫情前,每日均有1500至1600人乘坐火車,前往猴硐賞貓,有了貓貓們的背書,猴硐成功轉型成觀光小鎮。
圖/池孟諭攝。
瑞芳區光復里光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柯茂林回憶,2010年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剛好當時一位「貓夫人」在猴硐拍攝百餘隻貓咪,並於火車站天橋上辦攝影展,意外成為「美麗的誤會」,本來要推煤礦文化,結果是貓咪走紅,但依然成功讓猴硐成為觀光小鎮。
圖/瑞芳區光復里光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柯茂林。池孟諭攝。
台鐵公開的數據也可佐證,2010年,猴硐火車站每日平均運量,從原先的200至400人次之間,躍升至765人次,之後一路成長,穩定在1500至1600人次之間,旅客絡繹不絕,讓少部分離開家鄉的猴硐人選擇回家開店,更有不少「外地人」跟著來到貓村,大賺觀光財。
圖/池孟諭攝。
直到2020年,因疫情原因,每日平均運量衰減至952人次,而這些來到猴硐賺觀光財的店主們,一起被打趴,7-11就是其中一例。
一家開在7-11附近的冰店老闆說,疫情開始後,外國觀光客,包括日本、韓國、東南亞等遊客全都不見了,國內遊客也因疫情緣故,大幅降低出遊意願,平均來說,少了約7成、8成左右,最誇張時,遊客直接少了9成5。
圖/池孟諭攝。
除遊客大減外,打垮7-11的原因是因為房租太高,根據不同說法,其房租約落在一個月5~8萬間,由於貓村人口不過100多人,少了疫情前的大批觀光客,7-11只好持續燒錢,從2020年到現在,幾乎虧損了整整2年,最終只好關門大吉。
在大家掙扎求生的時候,7-11的退出,反而讓附近店家都鬆了一口氣。
多數店家均指,雖然為當地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性,但當時7-11來猴硐展店時,整個猴硐區的店家,包括咖啡店、麵店、冰店、飲料店等都「慘遭打擊」,因為7-11「什麼都有賣」,很多人來到猴硐後,一看到7-11就往裡面衝,錯過品嚐當地美食的機會。
所以7-11退出後,近期附近店家生意均「有所起色」,但當然,還是跟疫情前的狀態相差甚遠。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Erik Witsoe。(示意圖)
只不過,這個讓猴硐店家鬆一口氣的原因,恐即將消逝而去。
柯茂林說,之前關門的7-11是自營商,但他最近有聽說,總公司計畫「重返」猴硐,一旦7-11回來,除了將與現有店家爭搶客源外,可能也會讓貓村店家們的租金壓力愈來愈大。
因此店家們最終仍得加強自身競爭力,才能在後疫情時代的觀光業中奪勝。
一位猴硐店家向《遠見》表示,面對競爭,提升商家自己的素質是最重要的,例如,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到猴硐時,或多或少會感受到一些「陌生感」,因為聽到的、看到的都是中文,看到菜單不會點,但也不是每個店主都會其他語言,政府可以將業者集合起來,幫助大家統一招牌,除了更美觀外,也能協助印製如日語、韓語、英語等各國語言菜單,為疫情後的開關打好基礎。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Henry & Co.。(示意圖)
另外,猴硐除了可愛貓咪外,還有許多登山步道等資源可供整合、運用。
尤其,猴硐是一個歷史味濃厚的小鎮,當地豐富的礦工文化,甚至連日本媒體都不辭辛勞跨海來台採訪8次。
身為老礦工一份子的光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柯茂林,就對礦工文化很有感,他認為「猴硐變貓村」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應該還是要以礦工文化為主打。
因為台灣從農業社會,一路成為工業社會、高科技的現代社會,歷經了2次全球能源危機,就是靠這些煤礦,撐起了台灣能源、火車、發電廠、工廠,過去這段採礦歲月,對台灣來說,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當時6萬5000多位礦工,在坑中死傷的比例達1成,這段艱苦歲月,應該要傳承下去。
在疫情前,來到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參觀的遊客,最高來到每日2000人,顯然在地文史對遊客也頗具吸引力。
圖/池孟諭攝。
疫情讓各地景點都面臨遊客突然爆起又爆落的狀況,地方如何將在地特色這塊餅做大、做強,不再只是吃吃喝喝、走馬看花,增加民眾來玩的意願與頻率,才是台灣許多觀光小鎮走出自己特色,殺出重圍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