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22年2月24日 】
「政府,乃是由平凡的人們管理著平凡的人們。因此最大困難在於:必須首先讓政府能管理被治者,接著要求政府能控制自己」美國憲法推動者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1788年,提出對政府治理精闢而雋永的觀察。
每一個時代、每一處民主所在,「政府治理」永遠都在追求順應社會變遷,運用當代特色,符合民眾所需,「被治者」則期待能更好的監督政府,過著更舒適的生活。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自2019年開始,重點關注國際政府數位轉型發展趨勢,出版《衡量數位轉型:未來發展藍圖》(Measur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A Roadmap for the Future)研究報告,為政府部門提供「持續數位化」的政策參考,並在2020年7月的G20,持續追進其中細節。
OECD報告中,對政府治理的資源公平、人際互動、產業發展等,提出諸多建議。
總結來看,OECD提醒各國政府,必須有系統地建立足以評估數位政策推動,與社會整體數位轉型進程及需求的指標及統計機制。在軟硬體推進下,下階段的國際數位政策趨勢,將以「資料」為核心,扣合5G到6G的超高速網路發展與整合應用,帶動以數據為討論基礎的「循證式」決策思惟。
圖/羅之盈整理。
從國家級數位發展政策,落地到縣市,關於龐雜紛亂的各式智慧專案,人民該如何判斷優劣?綜合近年台灣智慧城市專案內容、智慧產業發展及專家意見,基本可從4大關鍵面向,觀察縣市政府作為,創新性有否跟上時代。
政府治理總得考量是否與民爭利,但有些事,若有政府協力執行,將有機會做得更好,其中一類,就是搭建適用於眾人的廣度型平台,例如台北市教育局的「酷課雲」平台。
2021年5月下旬,台灣突起的本土疫情,讓面臨停課的各級學校焦頭爛額。此時,建置5年的台北酷課雲發揮重要功能,是停課不停學的一大助力。
從5月19日到7月2日,酷課雲總瀏覽數突破7000萬人次,在強大壓力測試下,優化系統結構,更發展出開設同步課程、上傳數位教材、進行線上評量及線上即時繳交作業等功能。
好功能受國際肯定,酷課雲於2021年底,獲全球ICT卓越獎(WITSA Global ICT Excellence Awards)「傑出數位教育學習獎」首獎殊榮,並陸續與全台15個縣市簽訂合作備忘錄,共享教育資源,也與僑委會合作推廣「酷僑專案」,被海外1054所僑校採用,走向國際。
還有一種類型,「政府做」比「民間做」更好施力,那就是協助廠商輸出全台,甚至是海外。從興利角度來看,縣市智慧專案能規劃「實驗型沙盒計畫」。
例如,2021年話題滿滿的無人自駕電動巴士,陸續在台北、新北、新竹、台中啟動的示範場域。
又如宜蘭推廣哈密瓜智慧溫室,透過手機App監看,並進行遠距栽培,控制農作現場的排風量,並在壯圍鄉設置哈密瓜試作場域,成功經驗可向外推廣。
至於輸出海外,2021年台廠輸出的最佳案例,是遠東集團下的自動收費系統ETC,該系統經過長達17年台灣實作與改良,不僅成為全球第一個將定點式人工計次收費模式,轉換成無柵欄電子計程收費的系統,更在94%高普及率下,鍛鍊出99.9%的扣款準確率,2021年成功取得印度、泰國國道建置,菲律賓與馬來西亞也有機會落地。
圖/政府治理需要與時俱進,數據系統成為現代高段數治理的必然途徑。蘇義傑攝。
一位智慧方案專家表示,台灣廠商系統整合能力非常強,在海外市場具競爭優勢。
可惜這些台灣系統整合商的規模普遍比較小,鮮少有能力在海外各處設立服務據點,國際知名度也不夠「需要政府帶隊串連,某種政府背書的概念。雖然現在也有這麼做,不過做的比較小氣,多海外參訪為主,台廠需要的,是與大品牌的『大朋友』做朋友,跟上國際系統商的列車,跟著打國際市場。」
2021年,台北市有一項特別的治理創舉,從買設備到買服務。
內湖花卉批發市場因長期需要空調設備,維持花卉鮮美。2021年,台北市府投入6000萬元,但不是買冷氣機,而是要求提供一個「智慧空調的服務提案」,廠商可更換自動門、綠色植栽,也能搭配即時氣象預報,調節風扇運作。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買25度恆溫概念」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以前公部門管理場域,就是買設備,然後把它裝上去;現在不是,現在要的是整體規劃,可以省去維修與折舊。
除軟硬整合的智慧方案外,數位時代也增進民眾參與智慧城市的可能性。
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之肺」,每年吸收數10億噸二氧化碳,但雨林正快速消失。
2020年,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啟動別出創意的「群眾外包」,號召民眾使用亞馬遜雨林辨識App,透過人類眼睛來協助檢視雨林影像,回報各類林業活動造成的微小跡證。
目前已有全球95國家民眾,為將近9萬張的雨林衛星圖像進行分類,補足AI尚未學習或識別出的人為開發跡象,共同訓練與優化AI演算法,協助更準確評估及預測森林砍伐狀況。
這項有趣有用的國際應用,台灣縣市政府也能在公共領域開啟類似專案,啟動新一波公民參與。
智慧城市在台灣發展將近20年,各級政府從單一項目標案,進展到現在集合系統型的平台方案。
的確,現在縣市推動的智慧治理,已經脫離「倡議」階段,各縣市比拚的是「執行力」,甚至是「治理創意」。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