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19年12月3日 】
比起總在平日舉辦的頭城、宜蘭搶孤,或3年才一次的東港迎王,大甲媽祖遶境是相對親民的祭典。
因為在為期9天8夜的日程中,最隆重的起駕與回鑾常安排在周末,加上這幾年主辦單位不斷強調「走長走短都是心意,不一定要陪完全程」所以對許多人而言,成為極易入手的週末體驗活動。
只是從外地人的角度看來, 陪媽祖遶境的長途步行,就算只走上1、2天,在人生地不熟的狀況下,住宿、衛生、飲食等生理需求都是可預見的問題,且媽祖總在深夜至凌晨間起駕,在身體與精神上也是不小負擔。
因此,我2016年自己第一次參與遶境時,出發前心裡其實有許多不安。
圖/攝影者林浮。方格子提供。
但當晚從鎮瀾宮取得進香旗,走進遶境隊伍後,才發覺一切都不是問題。
深夜跟著媽祖離開大甲後,沿路便看到許多民宅在路邊立牌,告知開放盥洗與休息,放下「深夜緊閉門窗」的心防,為信眾大開方便之門。
另外,每晚媽祖駐駕的廟宇也處處可睡,常看到信眾在走廊上草蓆一攤,倒頭就呼呼入眠。
雖然當時自己臉皮薄,不好意思麻煩他人,也因為走得較慢,導致進廟時已沒有可睡的空位,但即使在外頭騎樓邊隨意找了空位打地鋪,也沒發生被住戶叫醒驅趕的窘境。
圖/攝影者林浮。方格子提供。
至於飲食問題,也無需擔心,因為一路有太多地方信眾提供「平安粥」、麵包、礦泉水等餐飲點心,所以隊伍中的人可隨時獲得補給,第一次走的人,甚至可能不小心吃得比平常多!
而在隔天一早抵達大肚時,因為實在走太累,所以到7-11裡暫歇,發懶一下,結果一個打盹沒注意時間,醒來就看到媽祖從我眼前呼嘯而過。
當時落單在隊伍後方,怎麼走都追不上,正打算放棄行程,準備打道回府時,一輛發財車開到我身旁停住,搖下車窗喊了聲「要不要上來?去彰化。」
往車內一看,約莫有10來個人跟我一樣背後插著旗,體力暫不支的信眾,準備搭便車前往下一站的天后宮。
而就在上車後,看著眾人挨肩並足、累癱無語的畫面,覺得若身上少了進香旗,大夥其實頗像剛出完任務,準備返家的民工。
圖/攝影者林浮。方格子提供。
後來聽說,如果直接在路邊舉起手,許多司機看到你的進香旗,也都願意打開車門載你一程,大家都在陪媽祖走一遭,互相幫忙。
親身進入隊伍,走了一段路後,感覺那趟旅程最值得回憶的,不是著名的「稜轎腳」儀式,或熱鬧喧嘩的陣頭表演,而是在那一串如長河的隊伍,展現重視信仰與傳統的古樸民情,那是一份純粹的互助、純粹的信任與純粹的關懷,相比現代社會,就像在冷漠深海裡的溫暖洋流,雖然看不見,卻感受深刻。
圖/攝影者林浮。方格子提供。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林浮,原文《陪大甲媽祖遶境的隊伍,像另一個社會》,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