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摘《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謝宗廷用LIST原則發展國外職涯

台灣工作3好勝海外求職?矽谷工程師授普通人闖黃金圈留台技!

台灣工作3好勝海外求職?矽谷工程師授普通人闖黃金圈留台技!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ete Lūsiņ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22-05-04

編按:矽谷工程師謝宗廷生科系畢業退伍後,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愈挫愈勇的他轉職寫程式,順利取得海外工作。沒有留學經歷,也不是超級菁英的謝宗廷,將自己海外求職經驗整理成「LIST原則」,並撰寫《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提供所有準備留學、出國工作的學生及職場新鮮人,或沒有留學或國外成長背景,但想開展海外職涯的上班族,一個能夠按圖索驥的機會。

出國工作就像離家獨立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長期離家的回憶嗎?有的人是到外縣市讀大學、有的人是當兵到很遠的營區、有的人則是出國當交換學生。

那是一種混雜自由、探險,和一點刺激感的悸動,有時候「離開」就是目的本身。

出社會一陣子之後,很多人心中會再次漾起這種離開的渴望,只是此時的限制條件更多了,你可能有穩定的工作,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脫離舒適圈;你可能有生活的責任,不確定家人能否承擔失去來自於你的經濟來源;你可能已經有明確的升遷道路,不太確定離開是不是真的更好。

取自Unsplash。攝影者Marco López。(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arco López。(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嘉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年輕時就有出國工作夢,除了薪水,她更在意的是國際經驗。

畢業之後,加入一間台商公司,說不羨慕同期直接加入外商的朋友,絕對是騙人的。她想像的畫面裡,朋友們已經早她一步擁有這些國際經驗,半隻腳站在海外工作。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3、5年後,她也出國旅行和出差過幾趟,這才開始感覺到自己追求的國際經驗,更多是關於職涯發展:她希望自己能領導一個跨國團隊,並且和多元背景的人有共事經驗,在職涯上取得更大舞台。

某一次同學聚會的場合,她才知道,在外商工作的同學一直很羨慕嘉玲能主導專案、在東南亞社群建立起業界聲譽,而同學,除了偶爾跟國外上司用英文匯報外,大部分的工作同事和對口廠商,其實都還是背景相似的本國人。

若純論薪水,嘉玲的稅後薪資,已經足夠在台北過上十分有餘裕的生活,雖然嘉玲仍留在台灣,但她的視野,從不只局限於台灣。

延伸閱讀

曼哈頓夜景有多昂貴?台人月薪連紐約油煙「客廳房」都租不起!

士豪則是另一個例子。在美國工作5年後,2021年他選擇回到台灣。

美國的薪水仍比台灣新工作高,但在疫情之際,他不能再像之前定期返台與家人相聚,長期獨自一人在異鄉遠距辦公一年,他重新問自己:在這個人生階段,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第二波疫情再起後,答案變得愈來愈明確:他是一個需要常和家人相處、和朋友閒聊的人。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某一場對話,他接受朋友建議,開始進行心理諮商,才知道自己心理開始出狀況了,問題在於從一開始,他對海外工作的嚮往,其實也是能交到不同背景的朋友。

但這5年來,他發現自己朋友圈因語言和文化背景的緣故,仍非常局限,朋友都是華人不說,實際認識的人,連職業和產業都一模一樣。

於是士豪決定返台,而他在台灣工作的這一年,幾乎是他開始工作以來,最快樂的一年。

出國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取捨

你得思考的,不只是離開的優點,還有更多離開的缺點。

當你能堅定回答「為什麼想要出國工作」這問題時,才真正開始走上「出國工作」這條路。

這條路有時充滿歡笑,有時異常孤獨,你不必頭也不回地離開,但不管選擇闖蕩還是回頭,都要能先把心態和目標確定下來。

事實上,在全球疫情肆虐的這2年間,愈來愈多人選擇「留在台灣」或「返回台灣」工作。

根據主計處資料,2020年台灣人赴海外工作的人數為50.1萬人,較2019年的73.9萬人,大減23.8萬人,不只是2009年開辦調查以來的最低點,也是近5年來首次人數下降。

回想上述的2個故事,不妨再問自己一次:你為什麼想出國工作?

延伸閱讀

融入美國職場英文好還不夠?亞洲人「不懂吹噓」比語言更吃虧!

出國工作到底哪裡好?

工作不是人生唯一的意義,如果單純為找工作而削足適履,強迫自己身處沒有目標的痛苦漩渦之中,反而失去出國工作的意義。

你的目標,不一定要和工作有直接相關,但一定要能清楚告訴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如果問起一般人想前往海外工作的動機,大概可以歸類為以下4項:

1. 追求更高的收入

每個工作的薪資常取決於2個要素:這個公司賺不賺錢、公司所在地的人才供需是否平衡。

台灣產業的強項,目前還是在科技製造業,這些上市公司都有賺錢,也持續對人才有大量需求,這也是為什麼,新竹市家戶平均收入,比台北市還要高的原因。

但對於其他產業,比方說純軟體業和顧問業,國外產業聚落常能提供更高的薪資,這也是很多人決定出國工作的主要原因。

2. 追求更好的成長機會

企業總部或核心市場所在地,常常能提供人才更大的舞台,因為有機會接觸到核心或規模更大的專案,這些是小型區域市場較難望其項背的。

大的舞台能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聚集,激盪出創新產業知識和方法論,進一步為前來挑戰的人才職涯加值。

台灣在市場規模和產業類型的先天限制,經常讓職涯中段的專業人士或基層主管「卡住」,缺乏晉升機會,進而失去承接挑戰和成長的機會,這是另一個讓人決定出國工作的重大推力。

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drik Langfield。(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drik Langfield。(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3. 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住過國外就會發現,台灣其實是方便又安全的宜居之地,做為退休的選擇,生活品質相對來說是很好的。

但如果同步考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多了很多讓人決定出國的理由。

許多人為了更合理的工時,以及更完善的休假制度而出國,也有人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品質而出國,有的人則嚮往綠地和較方便的旅行機會。

4. 對於特定文化的愛

有的人把出國當成是拓展文化體驗的途徑,不管是想認識更多元種族文化的朋友,或嚮往動漫、K-pop、NBA等特定流行文化,亦或單純對法式情懷、戶外活動等特定生活型態的喜愛,這些都是族群組成和生活同質性較高的台灣無法提供的,因為另一半決定為愛走天涯,也算在這一類。

留在台灣絕對不好?

然而,隨全球疫情發展,許多人也重新開始檢核以上這4個維度,但實際上,留在台灣未嘗不是個好選擇。舉例來說:

1. 稅後薪資

疫情期間,除內需產業擴大,與出口相關的產業也有爆炸性營收成長外,從分紅到本俸,非常多科技業相關職務,都陸續開始有調薪計畫,跨國大公司加碼進駐台灣,也漸漸拉高人才的薪資水準。

如果考慮稅後所得和實質購買力,台灣部分產業的薪資已超越日本、歐洲能提供的水準。

2. 成長機會

隨海外市場擴大,科技業和傳統產業,也同時有愈來愈多的國際職涯機會,提供給願意外派或領導跨國專案的人才。

這類工作的合作對口分布於東南亞、東歐和中南美洲地區,能提供的舞台,比起直接出國工作的人,並不遜色。

對於足夠資深的高階人員,台資企業因為總部就在台灣,加上同樣文化背景的優勢,有時也有機會爭取到總監以上的職務,避免國際職場上,隱形的竹子天花板。

3. 生活品質

承平時期,普通人比較意識不到生活品質,包含治安、醫療效率、公共價值觀差異等,在疫情期間,這些被大幅度地突顯出來。

留在台灣工作仍有一些生活壓力,但它更像是一種生活型態的取捨,而不再只是單方面的劣勢。

取自Unsplash。攝影者Bambi Corro。(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Bambi Corro。(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那麼對你來說呢?你為什麼想出國工作?你最重視的又是哪個部分?

套用知名作家賽門.西奈克在《先問,為什麼?》提到的黃金圈理論,你必須先從為什麼開始,再去思考怎麼做和如何做。

因為「人們會跟隨的,不是你做的事情,而是你做這件事背後的理由」你的夢想也是一樣,長期而言,你很難說服自己為做而做,一定要有一個理由,才能說服自己在困境中持續做下去。

如果單純是為了薪水,可能就比較願意妥協於不喜歡的文化;如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可能就願意接受,比較平緩的職涯成長曲線和薪資。

這幾個點,對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對於同一個人的不同職涯階段也不一樣。

最好的選項也許可同時達成,一開始說的那4個動機,但如果無法同時滿足,把目標拆分成2到3個階段,逐步實踐也未嘗不可。

延伸閱讀

曾在英國封城半年!留學生提醒在家三心法:對超商員工好一點

檢視自己理想生活的目標

你必須要不斷傾聽內心的聲音,究竟自己想出國工作的初衷為何,又願意為了這件事犧牲什麼?

要做到這件事沒有捷徑,需要定期花一段時間和自己對話,聲音才會隱隱浮現。

不妨從下面這3個簡單的問題開始,每半年問自己一次:

1. 你想透過出國工作得到什麼?

2. 這些東西只有透過出國工作才能得到嗎?

3. 如果沒了這些,你還想出國工作嗎?

當聲音開始萌芽之後,就把握機會手寫下來吧,這將會成為,每次你想要放棄時的專屬符咒。

寫下來不只是一個儀式,也是一個你對自己的承諾。很多自我成長的書籍和勵志故事主角,都曾分享過這種目標設定的小技巧。

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個起點,現在就寫下自己的理由,困惑時再回頭尋找自己的初衷。

關於職涯和生活重心的思考,我非常推薦史丹佛大學教授比爾.柏內特和戴夫.埃文斯撰寫《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書中提供很多實用工具,讓你從人生觀和工作觀開始,透過記錄每天生活的簡易日誌,檢視自己理想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書中許多自我探索的工具,也都直接在同名官網上下載使用。

當你找到了人生的為什麼,也許會發現美好生活,並不需要出國工作;出國工作,也有可能只是最終目標的一個手段,那都很好,只要那是你經過思考後,自己選擇的就好了。

我適合到國外工作嗎?

這問題同樣只有你能回答自己。我們也可以列一張清單,告訴你,只有滿足這10個條件的人,才適合出國工作,但是,難道只因為別人告訴你不適合,你就放棄自己的夢想嗎?

對於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是人的天性,而我希望做到的,就是提供一張地圖給你,減少對未知的恐懼,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因為這只是一張地圖,實際的旅程還是要由你自己實現,但如果你能循序漸進,按照本書《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的軌跡堅定走下去,就能在這場旅途中,享受屬於自己的風景,不至於陷入越級打怪、直接Game Over的風險,也不會只留在舒適圈裡原地踏步,永遠踏不出新手村。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需要開始才能很厲害。

書籍《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圓神出版提供。圖/書籍《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圓神出版提供。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書摘資料,圓神出版。

作者簡介|謝宗廷 Aaron Hsieh

台灣未來協會(NEX Foundation, TW)前理事長、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社群共同創辦人。

前倫敦未來五十(Tech Nation Future 50)人資科技新創主管,現於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

生科系畢業並退伍後,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愈挫愈勇轉職寫程式,並隻身前往倫敦,搭上種子輪的新創火箭,協助在地團隊在3年內從8人成長到80人的跨國企業,並多次異地取得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澳洲等跨越地理區的錄取通知。

工作之餘,也定期進行社群分享和顧問輔導,文章散見於《到世界的職線距離》專欄。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觀點人物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畢業生第一份工作1年11個月就想躺平?職場菜鳥快閃曝主管問題
下班後不回訊息沒競爭力?兩岸職場落差大台灣人回鄉超難適應!
文科畢業生工作薪水一定差?文組大神「入這行」當菜鳥月領200K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