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清水舊稱「牛罵頭」,並不是哪隻牛罵人的意思,而是該地原本為平埔族巴布拉族Gomach社的所在地,到此地的漢人,便音譯為「牛罵頭」。
直到日本時代,該地東側的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清澈可鑑,所以改名為「清水」,是實實在在的命名,而非僅將語音轉譯。但這也表示,他跟日本的清水,並無任何關聯。
圖/取自臉書「大玩台中-臺中觀光旅遊局」。
豐原是什麼意思?光看字面意義,會認為是「豐獲的平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豐原在過去稱為葫蘆墩(平埔族語:Haluton),是平埔族巴則海族岸裡社與烏牛欄社的屬地,意指松柏林。
這樣的稱呼,一直持續到1920年代,台灣總督府取日本傳説中,介於天與根堅州國之間的世界「豐葦原千五百秋瑞穗國」之名,改稱「豐原」,如此看來,這名字似乎變得有點神聖呢!
從前,彰化花壇一帶,是茄苳樹的茂生地,故有此稱呼。
日本時代時,因茄苳腳的日文念法不雅,音似日文的「下等客」,故而改稱「花壇」,所以並非該處有許多花海,才如此稱呼。
湳仔,是台語「泥濘地」之意,也能更引伸為,爛泥淤積很深的低窪地。
這名稱其實並不優雅,但在台灣各地都能見到,如台北市士林區的「湳雅」,板橋的「湳興里」一帶,以及桃園八德的「大湳」等。
這些地名,都由於當地低窪,或有泉水湧出,排水不良,爛泥淤積深而得名。
但這如何與「名間」扯上關係呢?
原來是1920年,日本殖民政府將湳仔用日文相近的字詞,去雅化音譯的結果。
「 Làm-á」的台語發音,與日文なま相近,所以就改為「名間」了。
請注意,如果誤寫成「民間」,那又是不一樣的意義囉!
鹿谷,是有很多鹿的山谷嗎?其實不盡然。
在討論鹿谷的名稱意義前,我們先來說說,一個很少人聽過的名字「車輄寮」。
車輄(ㄍㄨㄤ)寮是鹿谷原本的地名,意指什麼?其實我們不得而知。
車輄,是指車的剎車桿;輄則指桿。但這與當地如此稱呼有何關係,並沒有明顯文獻可以說明。
但鹿谷就不一樣了,1920年,日本政府將車輄寮及鄰近一帶改稱鹿谷,乃因這是山羌聚集地。
而當時命名者,似乎分不出山羌與鹿的差別,故而將這有著滿滿「鹿」的溪谷地帶,稱作「鹿谷」。
以上,就是關於中台灣幾個「和式地名」的故事,其實這樣的名字,還有很多、很多。
或許日本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但至今我們能仍從地名看見歷史的痕跡。
這些改名的行為,不見然全是壞的,但卻也將最原初的名號,給愈拉愈遠。
在如今我們可以見到許多八股式的地名,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時,不免也讓我們思考,是否有個可能,能讓他回歸到一個最貼切的稱呼呢?
本篇節錄內容,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阿諺,原文《台灣地圖上的日本│14個「和式地名」的故事》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