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這本出版於2016年,由「每日一冷」團隊所撰寫,記錄台灣70則歷史、地理、藝文、生活相關冷知識,雖然大多不見得能在生活上做什麼實際應用,卻也讓我們更加認識這塊土地,看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的故事。
在此,我想分享這本書裡一個篇章,並加入一些自己的延伸分享,希望大家看完,能夠除了「喔~原來如此」之外,更有興趣與動力去探索我們生活的這座島,那些值得你去發現的事情。
如果你是台北人,或在台北生活,一定或多或少會經過幾座舊時的台北城城門。
這些城門,大多是綠屋瓦的廟堂型式,但唯一有個不同,就是台北車站附近的北門,紅通通的外表,聳立在半圓的廣場間。
為什麼,只有北門外型和其他城門不一樣?
在戰後,台北城內僅存的古城門,包含北門、東門、小南門、南門,除北門外,幾乎都殘破不堪。
直到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的理由,把東門、小南門、南門,原本的紅磚瓦閩南式建築城樓,全都改成中國北方式的綠屋瓦廟堂建築。
圖/取自Flicker。攝影者othree CC by 2.0。
那為什麼北門能「逃過一劫」?
原來,這是因為忠孝橋的關係,這條連接新北的橋,原先計畫要直接拆除北門而興建,是後來在專家奔走下,才得以保存。
雖然如此,北門仍在「夾縫中生存」,被高高的車道給困住,直到1995年忠孝橋的延平南路匝道拆除,總算得到一點「生存空間」。
2016年,忠孝橋高架道路拆除後,北門「重獲新生」,讓世人得以毫無阻礙的一窺其古典美,欣賞這座唯一僅存,百年不變的台北歷史記憶。
圖/取自Flicker。攝影者Ken Marshall CC by 2.0。
這邊再來延伸分享一下其他城門,他們改建的歷程。
以最具代表性的東門為例,當時被改成北方宮殿建築「以示正統」,甚至塗上國民黨黨徽。
解嚴後,東門成了抗議的顯著標的,常被噴漆、登門。
2009年,文化局委託廠商重新為景福門漆上國民黨黨徽,引起民進黨團不滿,登門以油漆塗銷。
於是文化局為此舉辦公聽會,決定黨徽去留,次月11日,文化局決議,不再為黨徽重新塗繪顏色,避免爭議。
目前小南門、南門上頭的黨徽,也都沒有再漆上顏色。
本篇節錄內容轉載自「敘事圈STORY CIRCLE」,作者阿諺,原文《書心推薦│《臺灣沒說你不知道》,7個關於台灣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