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過去實體店面是店家及品牌經營的主戰場,店面大,又通常臨路面寬,若位處熱鬧地段,還具有宣傳效果。
可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分析,隨著網路資訊發達,消費者改變花錢習慣,加上大型品牌及知名店家,逐漸導入百貨商場及購物中心,又受到疫情干擾,高租金的大店面,找承租方困難重重,投資者自然減少。
觀察近4年北北桃店面交易,桃園市從12筆驟減至2筆,新北市這2年上半,都只有2筆交易,台北市則維持在6筆。
郎美囡分析,桃園市自2012年開始,推動航空城計畫,創造區域亮度,吸引不少投資買盤。
加上桃園市各重劃區,皆有建設話題,2019年有多筆億元店面交易,位在藝文特區及青埔高鐵特區,無奈疫情衝擊商圈發展,許多店面招租不易,租金水平也下滑,投資人目光遂轉往其他不動產,帶動桃園市這幾年科技園區、工業園區大量就業人口,也讓住宅市場持續發光。
此外,海外資金及台商回台布局,以及物流業蓬勃發展,投資高總價不動產的主力,也轉往廠辦、商辦及工業用地。
至於台北市的高總價店面,若位於黃金地段,買方仍具興趣,可平均店租下降,買方也會期待有大幅議價空間,若賣方無資金壓力,售價上不願讓步,導致價格認知有顯著落差,成交困難。
而新北市近年,也開啟不少大型購物中心、商場,其中許多都緊鄰捷運站,交通便利性高,面對品牌與消費有往商場集中的趨勢,大筆資金投資店面自然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