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市長評價保守,台北市議員陳怡君更批評,台北城市博覽會的內容,比起高中生畢業展內容更空洞。這場為期16天的台北城市建設大展,讓許多原本好奇的民眾心中不禁打了個問號:「我到底要不要入內觀展?」
《遠見》記者實際走訪,籌備期只有八個月的台北城博,對比好評不斷的基隆城市博覽會、高雄文博會,確實有些地方略顯單調,但集結台北市各處室近年施政成果的這場展覽,依然藏有一些平常看不到的內容,可以讓台北市民,更認識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這8年來發生哪些轉變。
台北城市博覽會最主要的展場位於花博的爭豔館,8月27日開始展出到9月11日共16天,早上10點開始到傍晚6點結束,週五跟六則是到晚上10點結束。
這次展場共分成六大區作為主要展出,是由過去8年北市府各個局處的政績為主要展出內容,分別是「01永續發展」、「02城市再生」、「03打開台北」、「04共融社會」、「05創新創業」、「06智慧城市」。
六個展區圍繞著中央的00展區,1~6區自由相通,並不需要依序觀看。儘管外界初步評價普通,但實際上這些展覽中,仍有細膩之處值得花時間駐足。
位於中央的影片展出,由兩隻機械手臂共演、柯文哲講述口白,一段對於台北市未來想像的3分鐘影片。
過程中,機械手臂上頭裝設有畫面,會配合影片中的各樣素材轉動,算是近年較為少見的影片表演形式。
圖/陳政南攝影。
以互動式影片的方式,呈現台北市水資源處理的細節。從集水區的翡翠水庫,水往下游流動,到了市區如何經過排汛系統、自動抽水站等,再到流入河口。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該展區中,也選定以「社會住宅」作為內容之一。這裡有明倫、南港瓶蓋工場等社會住宅的精細模型。作為全台興建最多社會住宅的台北市,在興建或經營的過程中也碰到不少爭議。
例如明倫社宅,當初就以超高額租金跟碩大的陽台遭到外界抨擊詬病。雖然往後市府也允諾外界,調整未來蓋社宅不要有那麼大的陽台跟高額租金,但在該模型或平面圖上,都仍可清晰看見碩大的陽台,特別是在二房與三房的房型中。
圖/陳政南攝影。
該展區另一處則以社子島的開發案為主題。儘管社子島目前仍是尚未完成開發,有許多居民有著不同的意見,但該展覽仍把其中一場共識會議上,居民所寫的意見書各式各樣都貼上去,不乏直接大字寫著「拒絕開發」等負面詞彙,凸顯市府推動大規模都市計畫的困難重重,而社子島何時能完成整體重新規劃,也仍看不見具體完成的日期。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以台北市的硬體建築建設相關為主。有拆除、翻新或新蓋的建築內容。
拆除是以環繞北門再現啟動西區門戶計畫為主,以影片的方式表現了當初拆除原先環繞北門附近的忠孝橋引道。新蓋的建築內容,則像是東半部的南港瓶蓋工場等系列建物,西半部則是圍繞西門町周遭的為主,例如鐵道博物館等等呈現。
但最值得一看得,還是位於中央整座台北市的微縮模型。搭配上方投影與聲音效果,用捷運交通動脈,呈現環繞整個台北市的運輸情況。而該微縮模型上面精細,可以看見台北市的地貌起伏,像是象山等,也可以看見101、圓山飯店等知名台北市的地標建物。
圖/陳政南攝影。
展區則是以軟調性文化活動為主。最值得看得有兩區,一區是請來諸如知名的廣播音樂評論家馬世芳、知名音樂人鄭宜農等來,透過影片紀錄的形式來描繪他們心目中的台北樣貌。
馬世芳就以他前往位於台北公館的獨立書店唐山為主,講述他在台北這座城市中的學習與經歷。而馬世芳,也正是當年一本《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的其中一位作者。該書由五位青年世代共同撰寫,描繪當時對台北的觀察。
另有一值得觀看的一小區「走進台北故事」,則是請來英國插畫家湯姆帕克,描繪他眼中的台北城市樣貌。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該畫作長方形並不大,但層層疊上、豐富的顏色與人物、建築交織,構築出了由外國人眼中的台北到底長甚麼樣。該小區同時間也以投影影片的方式,放出一部分又一部份該畫作的細節,你可以踏入指認認得那些元素分別是什麼。
圖/陳政南攝影。
除了台北通、酷課雲等軟體展示外,最特別的當屬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和資訊局所屬的大數據中心所共創的「數據共創未來台北」。
大數據中心是台北市的一個特殊單位,主要是以各種市政資訊為底,諸如交通、人流、物流等資訊,再分別以不同主題結合成有意義的數據圖表,輔佐日常台北市府的決策。
圖/陳政南攝影。
其中,最知名的應用便是在抗疫期間,以區域中的感染數字分作疫情的「冷區」或「熱區」,若是熱區便積極清消、投入更多人力篩檢等處理,而冷區的話就是以防止外部感染源侵襲為主。
這是一個半封閉展間,民眾踏入後,透過手機掃描QR CODE回答完問題後,牆面上的動畫投影便會開始運作,顯示出讀者的名字,再來讀者的答案會像一滴水滴,由畫面上方滴入台北市裏頭,而結果畫面,會呈現出現在最多人選擇的台北市模樣。
圖/陳政南攝影。
向市民邀請參與回答問題,這些問題在展覽結束後,會形成一份宛如市調的結果,呈現出四個未來台北市政的面向,而作為台北市未來施政的參考。
這四個對應的面向,分別為充滿創意與客製化服務的「個性台北」;講求效率、安全與自動化服務的「智慧台北」;重視健康、資源再利用及環境保護的「永續台北」;及以樂齡生活與包容性服務為重的「共融台北」。
圖/陳政南攝影。
這不是一場100分的展覽,儘管北市的量體與經費可能都更充足,但相較今年稍早舉辦的基隆市城市博覽會,基隆市在城市特色呈現上,明顯更有備而來,尤其基隆市長林右昌以自身的都市設計專長,替基隆畫下了一個可能的未來,像是面對海洋的城市、山坡地的地形運用所搭建的電梯等,帶民眾不只看到過去的基隆,更能想像未來的基隆。
而台北城市博覽會,雖說可用1小時就一覽台北市八年施政,但除了幾個較為突出的亮點,諸如精細社宅模型、城市微縮模型,或是特殊視角的豐富色彩插畫外,多為文字圖表內容,深究其中,台北城市博覽會籌備時間僅8個月,使內容多停留在8年施政報告為主。導致如柯文哲所說的內容太多、不夠聚焦、特色不明,更遺憾的,只有呈現過去成果,卻少了市長對台北未來願景的具體想像。
近年台灣各城市紛紛透過各種文創展、博覽會、藝術祭,企圖凸顯本身都市的文化軟實力,但除了集合大量成果內容,能否透過好的介面有效傳達,或許才能讓城市軟實力真正有效發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