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22年7月28日 】
這幾年「騎自行車環島」成為台灣許多大學生,畢業前要完成的人生Check List之一。不只台灣人,這對外國人來說,一樣極具吸引力!
「單車旅遊」向來是歐美遊客的心之嚮往。很多自行車迷,甚至為此組團出國,就為了一享騎乘在異國的快感。
但,鮮少人知道,在自行車旅遊市場,台灣的優勢比起國際,其實不遑多讓。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Didier Weema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第一,台灣擁有全球最大又知名的優質自行車廠商,諸如捷安特、美利達、太平洋等廠商,在這些廠牌推廣下,自行車文化這十多年來已落地生根、普及四方,不管是配件購買、單車租借、路線規劃、沿途補給,都形成完整網絡。
第二,在中央跟地方政府協力下,全台目前有約7915公里長度的自行車道,成為世界稀有的「環島自行車道」,車友能極為流暢地從出發地繞一圈,再回到原點,不用擔心途中遭遇道路不通、接駁困難等問題。
第三,由於台灣本身自行車人口眾多,各地都有自行車供應商、休息補給站,就算碰到意外,需要臨時維修、購買配備,也相當方便,就連各地派出所,都化身最親民的鐵馬補給站。
最後,相較於東南亞國家,台灣四季氣候宜人,搭配台灣獨特的自然景觀,一路從平原到山地,再到海邊;從都會到鄉鎮,再到田野,景色變換多端,是其他國家自行車旅遊環境中,難以見到的獨家特色。
正因為台灣具備上述多重優勢,只要針對國外遊客規劃「到異國體驗不同風情」的旅遊誘因,台灣確實具備吸引全球自行車玩家的實力。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就曾幫許多遊客規劃專屬的自行車旅遊行程,他觀察到,遊客母國與台灣,在自然或人文環境上存在差異點,因此思考著「遊客來台灣,可以看什麼不一樣的風光」,於是便打造出全球自行車玩家「坐飛機也要來台灣騎車」的獨家賣點。
例如,台灣位處板塊交界,地形地貌多變,對於歐陸等古老地塊上的國家來說,「地質」就是一個單車旅遊時的賣點,而「法國人來台灣玩,就很想去看看台灣的地質風貌,因為當地很難在短距離內,看到這麼多地貌變化。」
又如新加坡人,如果想玩自行車旅遊,台灣也通常是他們的首選。
游智維解釋,新加坡國土本身太小,對自行車玩家來說,挑戰度太低,東南亞鄰近國家,又沒有完整的自行車道跟服務,加上台灣治安相對比較安全,衛生環境也更為優異,類似的飛機時程內,台灣自然成為新加坡人的首選。
雄獅旅行社總經理王岳聰也熱愛騎自行車,他最推薦的自行車路線,是從台灣西部往東騎,逆時針方向繞台灣一圈,可以絕佳體驗台灣大山大海的自然風光。
此外他指出,這條路線沿途都有海岸風景,充分凸顯台灣的海島特色,而且東西兩岸的海岸截然不同,尤其南迴段,一邊是大武山,一邊是海洋,繞過去往北騎,又是花東的海岸沿線「好幾個路段,就像騎在海上!」
圖/台灣自行車觀光極為迷人,許多路段依山傍海讓人心曠神怡。雄獅旅遊提供。
除了平面路段,如果想挑戰難度高一點的路線,台灣高山也能滿足自行車高手的征服欲。
武嶺、阿里山、拉拉山等,都是相當具挑戰性的路線,更重要的,除了路線開通完整,這幾個景點也都相當迷人,讓挑戰與美景同時並存。
除了美景,台灣最美的風景「人」,同樣讓外國旅客印象深刻。
王岳聰就分享自己的經驗談,表示騎車沿途,會碰到很多人主動跟自行車騎士加油、打氣,用路人都對自行車騎士相當友善,這種溫暖又安全的旅遊感受,正是台灣自行車旅遊的深層吸引力。
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也提到,她經常聽到外國朋友想來台灣騎自行車玩「想在疫情後去台東鹿野揪團騎車。」
自行車旅遊,分為休閒向與競賽向,但不論哪種面向,過往都會碰到路途太長、運送車輛的問題。
王岳聰進一步分享,疫情前,台灣就有很多國際自行車賽事,雄獅也跟很多專辦賽事的單位了解過,他們最頭痛的一點,就是在比賽前運送自行車「因為都是很好的車,怕撞傷、擦傷,該怎麼運送?兩鐵列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原來,台鐵2022年也做好相關預備,除了本來就能搭載自行車的列車外,更把莒光號的人車同行車廂進行改造,做成新的兩鐵旅遊列車,最快9月就能上路。
這一塊,亦是雄獅旅遊推廣鳴日號、藍皮號列車後,積極搶進的一塊市場。
這款列車和一般列車不同,台鐵會提供5節自行車廂(15個車架、16個座位),加上一節一般車廂組成的兩鐵列車,最多132人可以參團。
裝設車架的車廂,讓自行車上車,不再需要攜車袋,就能讓遊客輕鬆架好車,並隨時注意是否擦傷。
圖/台灣不少公路是國內外自行車手的夢想之地,圖為日月潭自行車道。取自遠見資料庫。
搭配台鐵全台都可到的便利性,雄獅相當看好未來,台灣繼續發展自行車觀光的潛力「如果要深入鄉間,自行車是最好的旅行方式。」
就像國際旅客多希望能走走停停「不只是環島,是想要騎一段、玩一段,譬如早上騎完車後,到一個地方剛好可以吃午餐。」
畢竟,如果是單車環島,以一般人來說,一天100多公里相當辛苦,因此雄獅轉往推動兩鐵旅遊,讓各個地方特色小鎮、小吃互相結合。
運動觀光並不是新鮮事。早在疫情前,國人就會前往大阪騎自行車、參加自行車比賽,或爬富士山,還有去美國、德國參加路跑比賽。
王岳聰認為,在疫情過去後,自行車旅遊這類「運動觀光」的趨勢會更明顯「因為疫情讓大家更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對健康觀念更為深刻」面對未來商機,雄獅積極提早布局,等著迎接國際觀光客。
當在地業者把相關行程規劃好,萬事具備就只欠東風了。台灣積極向外國宣傳獨特的自行車道等優勢特色,瞄準國際眾多的單車愛好者,未來,更可望成為亞洲的荷蘭,榮登另一個自行車旅遊大國。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