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苑裡」還是「房裡」,都是源自生活在台灣中部沿海平原的「道卡斯」族的聚落名稱。隨著清朝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正式統治台灣後,大量漢人移居台灣進行拓墾,苑裡與房裡也逐漸發展為漢人為主的城鎮。
到了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泉州移民因與漳州、客家移民的衝突,將據點移至房裡,並著手構築防禦工事。隨著後來劫掠、民變事件頻生,房裡亦多次進行強化增建,陸續加高土石結構的城牆,並在牆外的護城溝底增設釘桶,房裡城的發展日漸成熟。
圖/今日在房裡城北門舊址附近,仍保留著昔日的護城溝。普通人攝影。
由於房裡城是在地有力士紳自發捐獻興建的「民修城池」,與高雄鳳山舊城、新城這類有意作為政治中心的「官修城池」不同。
房裡城大多利用可以就近取得的建材,規模與樣式也不如官修城池,然而房裡城在泉州移民戮力經營之下,鹽業與織染業發展興盛,可與台南、鹿港和艋舺這些台灣大型據點相比擬。
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房裡城因故發生大火,導致居住於城內的商人們被迫遷移,房裡城便大不如前;加上日治時期縱貫線海線鐵路的建設,將車站選址苑裡,自此房裡歸於平淡。
雖然房裡城的繁華僅維持了二十年光景,然而就文化保存的角度而言,也未嘗不是一種幸運。房裡城的命運與鳳山舊城相若,最終因為政經中心的轉移而沒落,但也反而不受都市的更迭擴張所影響。
圖/與房裡城同時期落成,主祀媽祖的房裡順天宮,直至今日仍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普通人攝影。
今日的房裡大多已是現代建物林立,但卻還能存留城池的設計輪廓,這在台灣的民修城池多數已經完全消失的情況下,實屬難得。
像房裡城這樣的民修城池,日本也有著類似概念的產物,在學術上稱之為「環濠集落」。尤其在日本戰國時代,各地兵荒馬亂,人民為了保衛身家性命,因此在村落外圍挖掘壕溝、加強警備,形成武裝堡壘。
今時今日,在日本保存得最為完善的環濠集落,當屬位於奈良縣的「今井町」。
由於今井町位於當時日本第一大商港「堺」通往近畿地區的必經之路,因此很快地發展了成為極其繁華的商業聚落,到了江戶時代更是達到頂峰,鼎盛時期有超過四千人居住在今井町。
圖/奈良今井町一景。取自日本國家旅遊局網站。
隨著時代進展,今井町也面臨政經中心移轉的困境而衰落,然而今井町也因此最大程度地保存了許多江戶時代的建築物,為全日本之最。如今的今井町已成為海內外聞名的觀光景點,亦有不少時代劇在此取景,有如進入時光隧道一般。
相比今井町的重回往日榮光,房裡城就顯得冷清落寞,許多當時的建築不是遭到清拆,便是已成敗瓦殘垣。有鑑於今井町所展現的文化與觀光價值,台灣不應當低估房裡城的潛力,衷心希望無論官方或民間,都能再次留意這座珍貴卻被遺忘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