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台灣南部發生「牡丹社事件」,導致清廷喪失了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也預見日本打算擴張勢力的野心,因此開始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
隔年清廷調整台灣的行政區劃,設立了台北府,並打算在當時北台灣兩大商貿據點艋舺與大稻埕之間建築新城。
從林本源家族所主宰的枋橋城前往台北城,從台北城的西門進出是最快捷方便的路線。然而要在進出西門之前,勢必會經過艋舺。當時艋舺主要是以泉州人為主體,向來與枋橋的漳州人衝突不斷。
圖/日治時期所拍攝的台北城小南門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
為了避免枋橋的漳州人每次進出台北城都得提心吊膽,作為台北城的築城總理之一的林本源家族族長林維源,為了服務枋橋鄉親,乾脆掏出一筆預算,於西門到南門之間再開一個「重熙門」,也就是今日所稱的小南門,專供枋橋的漳州人出入。
值得一提的是,小南門城樓的風格為亭閣式,與台北城其他四門一體成型的碉堡式風格截然不同。
然而國民政府來台後,便將台北城的南門、東門及改建成北方宮殿建築風格,僅剩北門仍保留舊有的形式。
由於枋橋城並未留下任何照片記錄,關於枋橋城的具體面貌,已經無從得知。但或許可以從原先的台北城小南門以及林本源家族在大溪建造的通議第窺知一二,來推測出枋橋城城門應該會是什麼樣子。
圖/枋橋城的城門現均已不存,小東門位置大約位於今日板橋文化路一段和北門街的交叉路口。普通人攝影。
枋橋城設有五座城門,除了一般的東、西、南、北門之外,還另設了一座小東門,這很可能就是為了台北城的小南門而特別增設。
從枋橋城小東門到台北城小南門,就是這兩座城池的最短距離,由此可見林維源在處理雙城往返的問題,真的是煞費苦心。
國外有前往西班牙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聖雅各之路」,國內也有挑戰橫跨台灣東西部的八通關古道。
然而枋橋城小東門到台北城小南門的「雙城之路」,距離僅7公里左右,一般人步行也可以輕鬆完成。為什麼不能夠發揮創意,開發這個重現一百多年以前的巡遊之旅呢?
圖/台北城西門現已不存,位置約在今日台北寶慶路與衡陽路交界處。鄰近設有象徵西門的裝置藝術。普通人攝影。
遊歷完板橋府中舊城區後,從枋橋城小東門原址出發,途經板橋最熱鬧的新板特區,再上造型特別的光復橋,跨過新店溪來到台北市。接著進入南機場夜市,然後再穿過植物園抵達台北城小南門。
這條路線不僅有得吃有得逛,還有得看有得玩,而且兼具歷史教育意義。如果意猶未盡,從小南門到西門町不過咫尺之遙,要違背歷史設定殺入艋舺老街也不是不可以。
有時候不妨從歷史當中汲取靈感,或許平時習以為常的事物,也能夠因此找到全新的欣賞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