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公布6月「工業及服務業薪水」統計結果,再掀上班族等勞方各產業高薪、低薪結構差距的話題

拉低2023勞工平均薪資57K雷隊友增?求職網曝民間月薪差這麼多

拉低2023勞工平均薪資57K雷隊友增?求職網曝民間月薪差這麼多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Vanna Phon。(示意圖)
作者:蔡炆璇
日期:2023-08-14

台灣勞工平均薪資最新數據正式出爐,也是攸關國家經濟實力、公共建設發展、國人生活水準的一項重要標誌。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8月10日公布的6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若不含外國籍與部分工時員工,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8032元,月減0.09%,年增2.75%;若再合計獎金、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的9013元,總薪資平均為5萬7045元,年增2.26%。可為何台灣經濟成長持續冒出果實,許多勞工在網路哀鴻遍野,直呼看得到、吃不到?

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續揚升,產業別貧富差距卻愈來愈大?

針對2023年,台灣受僱員工薪資為各行業、職業的平均結果來看,行政院主計總處發現,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資通訊服務業在薪資結構中,經常性薪資達6萬6587元、6萬5450元,是相對較高的;而製造業,經常性薪資則為4萬3103元,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來到5萬3652元。

延伸閱讀

台灣10年低薪煉獄惹哭老外!年薪從買1097杯珍奶到只剩喝853杯

另一方面,經常性薪資相對低的產業,含住宿及餐飲業3萬4275元,以及其他服務業(含美容美髮按摩等)的3萬5210元。

如同時將外國籍全時員工與部分工時員工納入,2023年6月勞工經常性薪資平均則為4萬5429 元,月減0.14%,年增2.47%。

取自Pexels。(示意圖)圖/取自Pexels。(示意圖)

不過合計上獎金、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的8471元後,總薪資平均就來到5萬3900元,年增 2.00%;其中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時薪約200元,月增0.50%,年增 1.01%。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此外在2023年6月,台灣受僱員工人數變化上,全體受僱員工人數為816萬4000人,比2023年5月,少了3000人或0.04%,當中又以製造業減少5000人最多。

延伸閱讀

台灣高齡未來?南韓7成「下流老人」世界窮,求工作到73歲領5萬

若與111年的同月相比,112年則增加2萬2000人或0.27%;可從上半年的1月至6月來看,台灣受僱員工人數平均為816萬7千人,較202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1萬7000人或 0.20%。

又透過行業別觀察,製造業看來是最為缺工,少了約1萬2000人;住宿及餐飲業則年增約8000人;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多約7000人;有約4000人則加入營建工程業。

2023年6月全台受僱員工「平均薪資57K」又遭網友狂吐槽

每每主計總處公布結果,PTT論壇「老樣子」會掀起一陣熱議,且鄉民態度兩極,當中不少人都自嘲拖垮國家水平,紛紛表示「對不起我拉低大家薪資」「年收70(萬)左右,抱歉我拉低」「從來沒有領過5開頭的薪水」「抱歉,我拖累了平均數」「一個月領不到3萬,好難想像一個月領5萬7的生活」,另有人更感嘆「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啊」。

延伸閱讀

她驚覺8年薪水跟菜鳥一樣!薪資3大倒楣真相,資深老鳥不能怨?

而在一連串悲情留言中,也有人批評「平均薪資」無法實際反映民間真實的薪水狀況,並先後直言「數據算起來就是這樣,所以有寫平均」「我跟郭董(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平均薪資破億」「總經理也拉進來平均,笑死」「領不到的通常也不懂什麼是平均」,更有網友因此反諷「有和遊民平均嗎?我猜沒有」「建議以後改成老闆平均收入」。

取自Pakutaso。(示意圖)圖/取自Pakutaso。(示意圖)

所以有網友便強調,薪資「平均」算法本身就是一大錯誤,真要了解現實薪資情況「可能還是得看中位數會才行」,有鑑於此,大眾根本不該拿「平均薪資」來檢討自我。

延伸閱讀

薪水扣一堆勞退金、勞保老年給付,退休生病月領才1.7萬傻了?

只是回溯2021年,當時2021年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含經常性與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的中位數,來到50.6 萬元時,就有高達68.31%受僱員工的全年收入未達平均總薪資,比例創台灣歷史新高,顯見本土貧富差距與高低薪結構的距離,從2020年的4倍,就已經漸擴大至4.09倍。

取自Unsplash。攝影者Taha。(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Taha。(示意圖)

如今來到2023年,網友反應激動或許也其來有自,例如根據1111人力銀行薪資資料庫就顯示,2023年台灣受雇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平均,其實是4萬0320元,和主計處的數字確實存在約8000元的不小落差。

國人平均薪資不真實何必算?數字助度量國家在國際上「繁榮度」

可人均所得若不能精準反應國內社會情況,為何還是得拿數字說話,透過「人均所得 = 所得總額 ÷ 總人口」的方式衡量一地區所得的平均值,以及國家人民生活水準呢?

台北市信義區豪宅「陶朱隱園」。取自陶朱隱園官網。(示意圖)圖/台北市信義區豪宅「陶朱隱園」。取自陶朱隱園官網。(示意圖)

其實人均所得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助政府判斷我國整體發展狀態,加上其貨幣單位為與國際統計內容相符,如GDP、人口數據等,因此皆以國際結算貨幣歐元、美元等來計算,產生數據結果也好與各國做比較。

因此正如網友所言,該數據可以作為自己工作職位與產業別的月薪參考標準,但其實就以台灣各產業勞工人數比例來說,還有本土仰賴出口等其他經濟因素,也許觀察中位數會是更貼近民情面貌的數字。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競爭力觀點產業趨勢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北「最富里」不在信義區?山區這里隱藏名人、企業家奪冠!
文科畢業生工作薪水一定差?文組大神「入這行」當菜鳥月領200K
蔡炆璇

蔡炆璇

遠見、城市學數位策展。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