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8年任內,年年調漲基本薪資,基本月薪工資從上任前的20008元,調漲至27470元,調幅37.3%。就算是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年份,調漲腳步也沒停歇,學界對蔡英文8年任內的基本薪資調漲政策,普遍好評。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賴偉文指出,不帶任何政治立場來看的話,蔡英文8年的基本薪資政策,可以說「好比壞多」,一來8年下來年年調漲,二來調幅也都符合原則,雖然沒有達到一開始說的每月基本工資3萬的目標,「但光這兩點,就覺得可以了。」
不過相對年年調漲的步伐,大多數民眾從最初的期待,轉變到後來的無感,認為政府此舉對解決低薪現象收效甚微。
賴偉文指出,台灣的低薪現象形成,背後有多種原因,「絕非一個基本薪資調漲就能解決,」且基本薪資調漲受惠的族群,大多是弱勢勞工,占比不到全體勞工數的1/5,因此調漲對一般民眾來說,當然相對無感。
圖/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賴偉文指出,對製造業來說,只要薪資的漲幅還在可以接受的狀況下,一般不輕易解雇勞工,畢竟技能的養成需要時間。取自Pexels。攝影者Kateryna Babaieva。(示意圖)
對於基本薪資的調漲,資方為了反對基本工資調漲太多,多以物價上升、失業率上升作為說帖,但根據賴偉文過去所做研究顯示,這兩件事並不一定會伴隨基本工資調漲而發生。
因為物價能否調漲,「看的是商品的特性,並非所有商品都能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例如一般小吃攤的麵店,由於可取代性高,隨意調漲,消費者可能就棄麵店而去其他店家消費。
至於失業率方面,對製造業來說,只要薪資的漲幅還在可以接受的狀況下,一般不輕易解雇勞工,畢竟技能的養成需要時間,如果隨意解雇,好不容易訓練好的技能就失去了,未來景氣好轉,也不見得能聘到具同樣技能的勞工。
「我們過去的研究是,除非(基本工資)上漲幅度超過5%,(通膨跟失業率的)效果才會顯現出來,只要在5%以內,基本上效果很弱。」
綜觀蔡英文8年任內,調幅最高的年份落在2022年的5.21%,該年的失業率創下最低的3.67%,CPI漲幅雖飆高至2.95%,但主要是受俄烏戰爭、美國升息等外在因素。這都顯示失業率與通膨上漲,牽涉到各方多個因素,基本工資的上漲並非主因。
不過基本工資的調漲,對企業來說,增加的用人成本除了直接發給員工的薪資外,還包括勞保、健保等7類跟基本薪資綁定的「法定勞動成本」,這些法定成本約占人事成本的17%-18%,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筆龐大的負擔。
況且基本薪資的調漲,對大多數薪資水準在基本薪資以上的勞工,企業也有調薪壓力。根據賴偉文向企業做過的問卷調查,以今年調幅4.05%為例,薪資在基本薪資以上的勞工,「(調幅)基本上會比4.05%低一點點,但還是會上升、增加。」
站在勞方的立場,當然會希望基本薪資調愈高愈好,但如果調幅太高,對勞工不見得有利。
賴偉文強調,調幅在一定的幅度以內,對通膨及失業率的影響不會那麼明顯,但若超過一個上限,資方不願吞下去,就會產生一個沈默螺旋,「如果調到6%、7%呢?那個效果就會呈現出來,且比想像中還要大。」
基本薪資調過快、過高,導致通膨與失業率激增的案例,就在鄰近的韓國上演。韓國前總統文在寅任內,由於基本薪資的調幅過高、速度太快,導致青年失業率飆升,物價失控,這是台灣羨慕韓國高薪的亮麗面時,必須留意的另一個黑暗面。
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基本薪資調漲幅度,關鍵點在於朝野吵了多年的「最低工資法」何時出爐。賴偉文說,就他跟資方討論的過程,「資方的概念是,調沒問題,但要有一個標準與依據,不能亂喊價,不能今年標準與去年不一致。」
圖/制定合理的基本薪資調漲幅度,關鍵在於「最低工資法」何時出爐。取自Shutterstock。(示意圖)
這次基本薪資的調漲,將過去從未納入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納入,引起資方不滿一度離席,說明了現在的基本工資調漲機制,並沒有一個勞資有共識的遊戲規則。
這個問題在近年台灣經濟表現相對亮眼下,或許較被忽略,但若未來壞日子臨頭,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勞資衝突加劇,沒有「基本工資法」做為遊戲規則的弊病,就會逐漸顯露,可能讓台灣再陷基本薪資從未調整的「失落十年」。
有一個法律位階提升、納入一定參考指標,並包含第三方公正機構對薪資調幅進行分析的「基本工資法」,計算調幅在哪個百分比下,對產業、勞工的衝擊狀況,才能給予勞資雙方理性的討論空間,藉此聚焦出共識,終結一年一度的「喊價」亂象,台灣薪資調漲之路,也才能走得更加平順。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