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博愛座」原意為「優先座」(Priorityseat),意指座位應優先提供給身障人士、長輩、孕婦或小孩乘坐,換言之,車上沒有特殊需求者時,一般人也能使用。
圖/台灣近幾年也發生多起「博愛座逼讓座事件」。取自新北捷運官網。
但是在台灣社會,美德卻逐漸扭曲成「道德義務」,尤其在發生一連串新聞爭議,歷經網路公審的風氣後,博愛座形成的無形恐懼,反而讓人不禁反思,若廢除博愛座,只加強民眾「讓座」宣導,那全部座位是不是都能是「博愛座」?社會的溫暖也許更無所不在。
這一點在國外就有截然不同的表現,特別是設立無障礙空間,帶動博愛座概念的北歐國家,居民搭乘公共運輸時,很少刻意避開「優先席」,有需求的人也不會羞於開口,通常都會禮貌詢問他人是否願意讓座;另外像是英國倫敦地鐵,乘客基本上也是有位子就坐,遇有需要的人才會禮讓;至於法國巴黎的地鐵,甚至沒規劃博愛座。
又美國的公車路網,因為通常都設有殘疾人士的專屬座位,所以讓座或逼讓位現象比較少見,特別的是,孕婦在美國如同「一般人」,並非大眾認知的特別族群,因此比起台灣,鮮少點燃紛爭。但偶有例外時,並不會一面倒支持孕婦。他們並非從道德立場出發,而是針對這位孕婦的財富階級來討論,若有財力坐計程車,根本無需擠公眾交通工具。
圖/英國倫敦地鐵的博愛座。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Spsmiler。
至於德國,雖然公車、地鐵上貼有身障者座位的標誌,但同樣不傾向年輕人讓座,老人家若有需求會主動開口,陌生人突如其來表現善意,有時還會引起反彈。
反觀亞洲國家,對於博愛座的看法,國情就發展兩極。好比日本,因國家育兒教育主張「千萬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年紀大、需要被照顧的長者、孕婦,或帶孩子出門的爸媽,一般來說很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出門寧可多花錢坐計程車,也不想他人投以特殊眼光。
不僅如此,長年住在日本的藝人歐陽靖,22日也在臉書發文提到,在日本會搭電車的長輩,通常覺得自己身體硬朗,所以不坐下來也不會覺得有危險,也經常拒絕別人的讓座。
圖/博愛座近期又成熱門爭論話題。取自臉書「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可是在韓國,年齡產生的階級制度就非常明顯,年輕人如果坐在博愛座(在韓國又稱長者席、老弱者席)上,看到老人、身障者或孕婦還不讓位,那很可能會被當場訓斥,甚至有民眾會直接報警投訴,社會獵巫情況十分劇烈,即便整個車廂擠滿乘客,博愛座還是可能空下,整體狀況較近似於台灣。
但在大陸,由於國土遼闊,大眾交通工具運輸量大,路途又遙遠,所以民眾有位子也都會先坐,遇到需要的人再讓座便可,概念比較類似歐美國家。
有鑑於此,博愛座的文化演變,其實跟民族風氣、旅途時間和區域大小有關,很難以齊頭論探討,各國與各單位也先後嘗試用適合民情的方法來解套,無論隱晦或直接,都希望「博愛座」的良善立意,能減少社會正義魔人和道德焦慮的產生。
圖/取自Flickr。攝影者Chi-Hung Lin。(示意圖)
好比加拿大安大略省,就將博愛座細分為「優先座」(Priority Seating)和「禮讓座」(Courtesy Seating),直接幫著民眾定義博愛座,希望大眾以行動落實。
另外在韓國光州,不一定能看出乘坐需求的孕婦,不僅有專屬座位,當地政府在2022年9月,還推行配對小型藍牙裝置,讓這些準媽咪一上車靠近博愛座時,立柱的「紫外線感測器」就會發光,若檢測出不是孕婦,還會發出電子警語,效果有點像台灣的「博愛識別貼紙」,但執行起來更加具強制性。
又將鏡頭拉回日本,女星歐陽靖也觀察到,日本電車通常會要求博愛座附近的人關閉手機電源,起初不少台灣遊客見狀,都以為是不要打擾博愛座乘客休息,但原來是保護裝有心律控制器的人,不受電子產品影響,因此歐陽靖一再強調,日本博愛座不是給人休息用的,而是留給「不坐下會有危險」的人。
最後在美國,根據美國運輸部官網所示,如遇一般民眾坐博愛座,司機只要見到有身障人士上車,就有權要求一般民眾讓座。
由此可見,其實各國或多或少都還是存在「博愛座」的道德約束力,差別在於座位空下時,一般民眾使用上會不會緊繃,或忘了博愛座設立的真諦。
圖/台北捷運呼籲旅客發揮同理心,將座位禮讓給有需要的人。取自台北捷運官網。
而台灣經過多年討論,加上李昂點起的戰火,衛生福利部日前終於也有了動作,決定將現行規定博愛座為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修法改為「有其他實際需要者」,草案並已送立法院審查。
希望這方法,真的有助台灣公共運輸的座位,回到民眾最基本的乘坐需求,社會上所有有需要的人,無需揭露身上的隱疾、藏在衣下的傷口,都能心安理得的坐下,或爭取優先乘坐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