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限定信仰「顯應祖師」與消逝的泰山溝仔墘老街有何淵源?

北部限定信仰「顯應祖師」與消逝的泰山溝仔墘老街有何淵源? 圖/建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頂泰山巖,是溝仔墘最古老的信仰中心。普通人攝影
日期:2023-11-20

台灣的老街,過去都是因當下地理與產業優勢而造就的商業聚落,然而並非所有的老街都能夠幸運地存留至今,成功轉型為觀光景點。只要環境出現變化,便不復舊日風光。位於新北泰山的溝仔墘老街,或許名聲不如艋舺、大稻埕那樣響亮,但其所蘊藏的文化意涵,卻是台灣特別的寶貴資產,值得大家重新認識。

清末才漸成氣候的老街

在鐵路與飛機都尚未發明的時代,水運是相對低成本且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台灣作為海島,文明的進展都與商業貿易脫不了關係;又因台灣幾條主要河流過去尚具航運功能,所以早期產生的商業聚落,也幾乎都出現在出海口或是渡河要津。

圖/毗鄰溝仔墘老街,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的下泰山巖,主祀顯應祖師。普通人攝影圖/圖/毗鄰溝仔墘老街,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的下泰山巖,主祀顯應祖師。普通人攝影

溝仔墘位於淡水河左岸的新莊平原上,又有淡水河支流大窠(ㄎㄜ)坑溪與貴子坑溪流經,適合開墾耕作。十八世紀前期、清乾隆時代以降,台灣迎來一波漢人移民潮,尤以北台灣地區最為興盛,而溝仔墘也就因此成為漢人移居的優先選擇。

從地名上,也能看出溝仔墘的發展痕跡。「墘」在閩南語的意思是旁邊,而「溝仔」則指從大窠坑溪引流作為灌溉與日常用水的溝渠。這表示此地最初是一處農村,而且主要前來拓墾的移民原籍以福建為大宗。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開港通商,茶葉逐漸成為台灣重要的外銷產品,溝仔墘也在因緣際會之下,產生重大轉變。鄰近的林口台地、五股山區開始廣植茶樹,溝仔墘承接茶葉及其他農產品的集散,以及往返新莊、艋舺等商埠的中繼站。

延伸閱讀

新北平溪「魔神仔」的真面目?非神非魔還能轉型觀光吉祥物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今日的溝仔墘老街,均改建成一般民宅。普通人攝影圖/今日的溝仔墘老街,均改建成一般民宅。普通人攝影

北台灣限定的信仰「顯應祖師」

來到溝仔墘拓墾的漢人移民,主要來自於福建泉州的安溪縣,同時也將他們在故鄉的信仰「顯應祖師」帶到了溝仔墘。顯應祖師本名黃惠勝,是生活於兩宋期間,在福建泉州的安溪、永春兩縣弘法,為當地百姓祈雨有功的高僧。在顯應祖師圓寂之後,人們感念其恩德,於是建廟祭祀,漸漸成為在地信仰。最初在溝仔墘興建的顯應祖師廟,即為今日的頂泰山巖。

頂泰山巖的「泰山」二字,正是今日泰山區的名稱由來,顯應祖師晚年在福建安溪的大尖山修行,大尖山的別名即是泰山。至於「頂」字,則因地點坐落於林口台地的半山腰,地勢較高;分靈到溝仔墘的另一座顯應祖師廟地勢較低,以「下泰山巖」稱之。

顯應祖師雖與清水祖師同為泉州人的主要信仰,但是在台灣的發展卻是天差地遠。現今清水祖師廟在台灣遍地開花,顯應祖師廟反而僅限於大台北與桃園地區,而絕大多數皆從頂泰山巖分靈,由此可見頂泰山巖之於台灣民間信仰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延伸閱讀

全台砲台數量最多、密度最大城!基隆二沙灣砲台成海防最前線

從邊緣到湮滅的不歸路

造成溝仔墘沒落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為日治時期明志路的拓寬。交通幹道的轉移,使得溝仔墘一帶退化成為巷弄;加之原先作為茶葉產區的五股與林口,也因應大量人口湧入都市而分別轉型為工業區和住宅區,溝仔墘也不再茶葉集散的功能。

建於1922年,見證溝仔墘老街繁華歷史的洋風大宅「得慶居」,如今也被清拆。普通人攝影圖/建於1922年,見證溝仔墘老街繁華歷史的洋風大宅「得慶居」,如今也被清拆。普通人攝影

現在的溝仔墘有了新的名字「明志路一段256巷」,看不到一間商家,恬靜且冷清。若不是有著特意鋪上的地磚,以及仍留有寥寥無幾的老厝,否則實在很難將這條巷弄與老街聯想再一起。有些事物就是會無可避免地會隨著時代消失,不管人為再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這或許就是讓人感概萬千的歷史必然吧!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新北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近代西式砲台模範!高雄旗後砲台如何保衛清末南台灣?
政治宣傳品也能封神?福康安與台南「白蓮聖母」的奇幻旅程
台南億載金城是台灣唯一現存稜堡!二鯤鯓砲台採歐洲軍事美學
明朝最後皇族在台灣!落難王爺「寧靖王」台南高雄史蹟巡禮
Somebody Sue/普通人

Somebody Sue/普通人

喜愛歷史、閱讀、創作的一介普通人,特別專攻三國歷史、香港電影以及日本文化,著有《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的三國史》一書。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