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路與飛機都尚未發明的時代,水運是相對低成本且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台灣作為海島,文明的進展都與商業貿易脫不了關係;又因台灣幾條主要河流過去尚具航運功能,所以早期產生的商業聚落,也幾乎都出現在出海口或是渡河要津。
圖/圖/毗鄰溝仔墘老街,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的下泰山巖,主祀顯應祖師。普通人攝影
溝仔墘位於淡水河左岸的新莊平原上,又有淡水河支流大窠(ㄎㄜ)坑溪與貴子坑溪流經,適合開墾耕作。十八世紀前期、清乾隆時代以降,台灣迎來一波漢人移民潮,尤以北台灣地區最為興盛,而溝仔墘也就因此成為漢人移居的優先選擇。
從地名上,也能看出溝仔墘的發展痕跡。「墘」在閩南語的意思是旁邊,而「溝仔」則指從大窠坑溪引流作為灌溉與日常用水的溝渠。這表示此地最初是一處農村,而且主要前來拓墾的移民原籍以福建為大宗。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開港通商,茶葉逐漸成為台灣重要的外銷產品,溝仔墘也在因緣際會之下,產生重大轉變。鄰近的林口台地、五股山區開始廣植茶樹,溝仔墘承接茶葉及其他農產品的集散,以及往返新莊、艋舺等商埠的中繼站。
圖/今日的溝仔墘老街,均改建成一般民宅。普通人攝影
來到溝仔墘拓墾的漢人移民,主要來自於福建泉州的安溪縣,同時也將他們在故鄉的信仰「顯應祖師」帶到了溝仔墘。顯應祖師本名黃惠勝,是生活於兩宋期間,在福建泉州的安溪、永春兩縣弘法,為當地百姓祈雨有功的高僧。在顯應祖師圓寂之後,人們感念其恩德,於是建廟祭祀,漸漸成為在地信仰。最初在溝仔墘興建的顯應祖師廟,即為今日的頂泰山巖。
頂泰山巖的「泰山」二字,正是今日泰山區的名稱由來,顯應祖師晚年在福建安溪的大尖山修行,大尖山的別名即是泰山。至於「頂」字,則因地點坐落於林口台地的半山腰,地勢較高;分靈到溝仔墘的另一座顯應祖師廟地勢較低,以「下泰山巖」稱之。
顯應祖師雖與清水祖師同為泉州人的主要信仰,但是在台灣的發展卻是天差地遠。現今清水祖師廟在台灣遍地開花,顯應祖師廟反而僅限於大台北與桃園地區,而絕大多數皆從頂泰山巖分靈,由此可見頂泰山巖之於台灣民間信仰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造成溝仔墘沒落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為日治時期明志路的拓寬。交通幹道的轉移,使得溝仔墘一帶退化成為巷弄;加之原先作為茶葉產區的五股與林口,也因應大量人口湧入都市而分別轉型為工業區和住宅區,溝仔墘也不再茶葉集散的功能。
圖/建於1922年,見證溝仔墘老街繁華歷史的洋風大宅「得慶居」,如今也被清拆。普通人攝影
現在的溝仔墘有了新的名字「明志路一段256巷」,看不到一間商家,恬靜且冷清。若不是有著特意鋪上的地磚,以及仍留有寥寥無幾的老厝,否則實在很難將這條巷弄與老街聯想再一起。有些事物就是會無可避免地會隨著時代消失,不管人為再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這或許就是讓人感概萬千的歷史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