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哪個縣市的馬路最接近鬼門關?交通部數據揭開生死簿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Raimond Klavin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交通部日前公布 2025 年 1 至 5 月交通事故統計,結果發現,全台在此期間共發生165197件交通事故,造成 1154人死亡、220056人受傷。值得慶幸的是,整體死亡人數為 2019 年以來同期最低,而全台行人死亡人數為 152 人,也創下歷年同期第二低記錄,顯示之前政府極力擺脫「行人地獄」的罵名,似乎有了初步的成效。然而,數據中最值得警惕的是高齡者交通事故死亡逆勢上升:今年前五個月,高齡者(65歲以上)死亡人數達507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5人,增幅 5.2%。換句話說,每10名交通事故死亡者中,就有將近5人是高齡族群。
各縣市差異:誰是「高風險城市」?
而從縣市排名來看,南北城市的事故特徵差異明顯。從事故30日整體死亡人數來看。台南市在今年前五個月共142人死亡,是全台死亡人數最多的,也較去年同期多37人,增幅超過 35%。市府交通局分析,主要原因包括高齡機車騎士比例高、部分路口視野不佳,以及分心駕駛與未禮讓行人問題。
雖然高雄市今年前五月死亡人數未破全台紀錄,但根據2024年全年統計,高雄死傷人數全台最多,死亡人數達310人,雖較前年略降但仍高居榜首,反映出港都交通結構複雜、重車與機車混行的風險。台中市、桃園市緊追其後。

整體死亡率下降,但高齡族群依舊待守護
交通整體死亡人數降至歷年新低,但高齡死亡比例反增,是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要警訊。故基於以人為本的交通政策,應特別照顧銀髮族——包括強化道路設計、低速安全區與替代交通模式等。
而銀髮族應變較慢亦是要加強教育的部分。以台南為例,事故主因「恍神、分心駕駛」與高齡機車族比例高,顯示技術干預與教育宣導雙管齊下的重要性。高雄雖在工程投入上積極,但高事故數顯示仍有需優化的交通結構與駕照制度。

面對高齡安全議題,交通部已提出制度改革:包括下修高齡換照年齡為70歲、增設實地駕駛測驗、提供繳回駕照的 TPASS 補助等策略。這類治理需結合場域設計與社區參與,才能從制度與生活場景同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