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縣市排名來看,南北城市的事故特徵差異明顯。從事故30日整體死亡人數來看。台南市在今年前五個月共142人死亡,是全台死亡人數最多的,也較去年同期多37人,增幅超過 35%。市府交通局分析,主要原因包括高齡機車騎士比例高、部分路口視野不佳,以及分心駕駛與未禮讓行人問題。
雖然高雄市今年前五月死亡人數未破全台紀錄,但根據2024年全年統計,高雄死傷人數全台最多,死亡人數達310人,雖較前年略降但仍高居榜首,反映出港都交通結構複雜、重車與機車混行的風險。台中市、桃園市緊追其後。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Lisanto 李奕良。(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交通整體死亡人數降至歷年新低,但高齡死亡比例反增,是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要警訊。故基於以人為本的交通政策,應特別照顧銀髮族——包括強化道路設計、低速安全區與替代交通模式等。
而銀髮族應變較慢亦是要加強教育的部分。以台南為例,事故主因「恍神、分心駕駛」與高齡機車族比例高,顯示技術干預與教育宣導雙管齊下的重要性。高雄雖在工程投入上積極,但高事故數顯示仍有需優化的交通結構與駕照制度。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att C。(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面對高齡安全議題,交通部已提出制度改革:包括下修高齡換照年齡為70歲、增設實地駕駛測驗、提供繳回駕照的 TPASS 補助等策略。這類治理需結合場域設計與社區參與,才能從制度與生活場景同步改善。
再進一步解構交通部數據,台灣的高風險族群與事故型態集中在三大領域:一為機車騎士,其占事故總數超過 60%,在中南部比例更高,而這則以高齡機車族與年輕通勤族為主要族群。
至於行人事故雖然創歷年同期第二低,但在無號誌或閃黃燈路口的致命率還是特別高。最後,酒駕與超速,在強力取締下,雖然整體件數下降,但一旦發生往往造成嚴重傷亡,尤其深夜與週末為肇事高峰時段。
從以上數據,值得深思的是,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交通安全必須成為城市治理優先事項。國際經驗顯示,日本與歐洲部分國家已採取「高齡駕照再測制度」與「公共運輸替代方案補助」,減少高齡駕駛風險。
圖/台南市長黃偉哲積極推行大台南公車「智慧等車」新功能,希望帶給市民更友善的公共運輸服務。台南市政府提供。
其次,數據揭示,事故死亡率高的城市往往在道路安全設施與駕駛教育上不足。例如缺乏人行道、標線模糊、車道混行等,直接提高了事故風險。
目前高雄、台北已開始引入「AI 智慧號誌系統」與「大數據交通熱點分析」,搭配社區居民參與道路規劃,有助於快速改善高風險路口。
而〈城市學〉也建議要下修高齡換照年齡至70歲、增設駕照回訓與實地測驗、提供繳回駕照者交通補助(TPASS、社區巴士)。另外,要擴大低速安全區、強化行人穿越道照明與標誌,以及減少車道混行。再來,也要舉辦高齡族交通安全課程、青少年機車駕駛行為輔導。
總之,交通部的數據提醒我們,交通安全不是單一數字的好壞,而是各族群、各城市之間的平衡與全面改善。數據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把數據轉化為具體行動——從硬體改善、制度優化到教育與社區參與,讓城市不只是「交通順暢」,更要「安全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