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榮登2025「全球最喘不過氣」都市榜首,給台灣什麼啟示?

巴黎榮登2025「全球最喘不過氣」都市榜首,給台灣什麼啟示? 取自Pixabay,Peeti攝影。
作者:城市浪人
日期:2025-08-12

旅遊,也是一種「壓力測試」。2025 年夏季,一份由 Ibiza Summer Villas 委託的研究引發廣泛關注,標註了全球最讓旅客感到「壓力山大」的城市排行榜,結果,巴黎登上榜首,河內、上海隨後登場,而紐約只排第14,洛杉磯第13,令人意外。這項研究綜合了「旅遊密度、犯罪指數、濕度、搜尋熱度,以及評論中 「壓力」 字樣出現頻率等五大指標進行評比。

這些指標背後,不只是數據遊戲,更像是一位「旅者的直覺溫度計」──告訴你某個城市,走路時是不是被擠得喘不過氣?排隊時是不是覺得空氣像蒸籠?焦躁或疲憊是否藏在每句「太擠了」或「太熱了」之間?

巴黎:浪漫保鮮期限已過?每平方公里擠進45萬名旅客

這個結果頗具戲劇性:浪漫之都巴黎,每年吸引約4750萬人次光臨,這些人擠在僅10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換算下來,每平方公里旅客密度達 450664 人,竟是紐約的十倍以上。

有趣的是,巴黎並非在「犯罪率」或「濕熱度」這類單一指標上高居第一,而是因為「數量極端」。高密度讓排隊成為日常,搭地鐵仿佛卡在熔爐,「浪漫」瞬間打折。當搜尋熱度也在短期內飆升24%,這座城市熱度變成壓力源,旅者體感的落差由此而生。

Unsplash by JOHN TOWNER圖/Unsplash by JOHN TOWNER

河內與上海:濕熱與人潮交織的壓力場

而名列第二的河內,主因竟是驚人的84%平均濕度,把都市空氣變成黏膩的擁抱,再加上交通噪音與旅客爆量,熱浪與壓力一併襲來。評論中「壓力」字樣高居第四,說明這不是幻覺,而是許多旅者切身感受。

至於第三名的上海,擁有驚人三億人次年訪量,加上搜尋熱度飆升64%,讓這座城市更像是流動的洪流。每平方公里約47318名旅客,同樣形成無形的壓迫感。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最沒壓力」城市答案也值得玩味

同一研究反向統計出「最沒壓力」的旅遊城市。其中,杜拜因其城市面積寬廣、犯罪率低、旅客密度低排名第一;慕尼黑以可親近的節奏與穩定氛圍拿下第二;墨爾本因為稀疏的人潮與悠閒步調位居第三。

這說明了,「不擠、不煩、不熱」或許是更穩健的旅遊品質方向,而非單純追高人次。

而除了旅客壓力,反過來說,是否也該關心城市自身所承受的壓力?

杜拜因城市面積寬廣、犯罪率低、旅客密度低,成為「最沒有壓力」的城市。Photo by ZQ Lee on Unsplash。圖/杜拜因城市面積寬廣、犯罪率低、旅客密度低,成為「最沒有壓力」的城市。Photo by ZQ Lee on Unsplash。

Wellness Retreats Magazine在其2025年Overtourism報告中,從遊客/居民比、旅客密度與年訪量等角度,指出許多城市承載能力爆表,這些壓力不只在旅客體感,也反映在城市基礎建設、住宅供給與生活品質上。

其中,歐洲一些熱門城市,已開始對抗「過度旅遊」——例如杜布羅夫尼克限制遊船靠港量、設置舊城入口控管;波士尼亞山區則使用「四季分流」思維,讓滑雪場夏季轉型健行、自行車路線,巧妙減緩夏季海岸擁擠壓力。

給台灣城市的啟示:別讓「熱門」變成「沉重」

台灣雖然不像巴黎、河內、上海這樣擁有全球級的旅遊人口洪流,但在特定時段、特定景點,壓力其實早已顯現。春節阿里山日出、夏季小琉球海龜、跨年煙火的台北101、台南美食巷弄——這些場景,在旺季幾乎與「高壓榜」上的城市如出一轍。

因此,對台灣而言,在推廣景點前,必須先評估交通、住宿、公共服務等承載能力。許多離島和山區的「爆紅」案例,背後都有超量人潮壓縮居民生活空間的隱憂。

另外,也該學習歐洲的「四季化」與分流策略,把熱門景點的流量引導到淡季或衛星景點。例如在阿里山推秋季賞楓、冬季星空觀測,而不只是春天賞櫻。

台灣雖然不像巴黎、河內、上海這樣擁有全球級的旅遊人口洪流,但在特定時段、特定景點,壓力其實早已顯現。照片為人潮絡繹不絕的饒河街夜市。張智傑攝影。圖/台灣雖然不像巴黎、河內、上海這樣擁有全球級的旅遊人口洪流,但在特定時段、特定景點,壓力其實早已顯現。照片為人潮絡繹不絕的饒河街夜市。張智傑攝影。

再來,可以運用智慧分流與預約制,即結合高鐵、台鐵與公車時段票、景區預約制度,用票務與交通工具引導旅遊節奏,減少尖峰擁堵。

最重要的是,若能讓觀光收益部分回饋在地(例如基礎設施維護、文化資產修復),居民對旅遊壓力的容忍度會更高,甚至轉化為支持力量。

總之,推旅遊,不要僅追求一時爆紅,而是用節慶、文化、自然、在地體驗打造「可持續的熱度」。讓旅客記住的不只是人潮擁擠,而是故事與體驗。在全球「旅遊壓力榜」不斷提醒我們的同時,台灣城市若能提前布局,就能將熱度轉化為韌性,讓觀光既是經濟引擎,也是生活品質的加分項,而非壓力來源。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觀光觀點旅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花蓮不只山海觀光面國際!數位iDMAT如何成台灣防災新標竿?
全台哪個縣市的馬路最接近鬼門關?交通部數據揭開生死簿
【城市觀點】高雄飯店接連歇業,是觀光不景氣,還是被迫轉型?
西門町彩虹地景消失遊客撲空!台灣感性巷弄景點還有哪些?
大溪老街2致命傷沒人要去?跌出10大景點桃捷「綠線延伸」救急
新北河海音樂季淡水漁人碼頭開唱!夏日搖滾老王樂隊壓軸嗨爆
城市浪人

城市浪人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