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安資金解鎖後,各縣市的房市會發生什麼事?

新青安資金解鎖後,各縣市的房市會發生什麼事? 圖/社會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面臨房貸、薪水凍漲等現實問題,經常呈現「體感貧窮」。張智傑攝。
作者:城市浪人
日期:2025-09-04

行政院會拍板,自9月1日起銀行承作「新青安」的撥款案件,不再計入《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比率上限。這意味著困住公股行庫的「水位」掣肘被鬆開,真正的自住首購資金將有較順暢的通道。

從制度面看,72-2是要求銀行住宅+企業建築放款總額 ≤ 存款與金融債之和的30%;因近年房市轉熱、公股行庫承作新青安壓力集中,水位逼近內控預警線,造成延撥、排隊與「貸不到」。如今把政策性自住優貸自限額中剔除,既維持總量風險的天花板,又把稀缺的額度鎖定在剛性需求族群。

延伸閱讀

新青安房貸鬆綁銀行放款限制,為何幫不到悲情3種人限貸款難題

取自Unsplash。攝影者YEH CHE WEI 葉志偉。(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YEH CHE WEI 葉志偉。(示意圖)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空口號」。金管會與財政部公開的追蹤數據顯示,新青安自2023年8月上路至2025年7月底已核貸近13萬戶、金額約9994億元,其中39歲以下占73%,受益主力確實是青壯年自住者;近月受理與撥款卡關,正與72-2水位壓力有關。此次鬆綁對症下藥,目標是打通資金融通而非改變價格。

三條結構線:為何「開水閘」此刻特別關鍵?

很多人好奇,何以這樣的解禁新政,會讓營建相關類股呈現井噴的慶祝行情。其因有三。

首先,這是採取排除法,將額度留給真正自住。即72-2仍在,僅把政策性自住優貸排除計算,兼顧總量風險與公平性。這比直接調高30%上限更精準。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普發現金3萬台ATM備戰發1萬!13歲以上青少年10月可望這樣自領

第二,讓公股行庫壓力解除、代辦流程回穩。公股行庫承作新青安而水位偏高,逼近內控警戒是延撥與排隊的主因;政策排除後,預期可加快清積案,降低交屋違約風險。

最重要的是,這是「閘門+濾網」並行。去年起已上路「限貸一次」與自住切結(違反追繳補貼)等防弊機制,再加上央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名下有房者無寬限期、第二戶成數下修),可降低資金流往投機端的外溢。

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drew Leu。(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drew Leu。(示意圖)

別神化新政,因資金可近性≠負擔能力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把新青安排除72-2,解的是借不借得到,以及能否準時撥;至於買不買得起仍取決於價格與自備款。全台房價所得比創高、雙北長年居高不下,即使中南部也在抬升。對多數首購而言,新制讓流程更順、彈性更高,但無法替代自備款的財務規劃與產品選擇。

也因此,預期新政上路後將會發生以下幾個場景。

1. 外環與衛星帶「交屋潮」止血

9月後,銀行端「水位」不再掐住新青安,桃園與新北外環的預售交屋案將優先恢復撥款秩序,對建商與買方的違約風險都能明顯下降。

2. 南二都「青年紅利」放大

台南、高雄的年輕買盤原已抬頭,資金順流後,首購型社區的自住率提高,商服機能跟著擴張,對在地勞動市場有正向回饋。

3. 台中「穩中求進」

台中中古市場的首購帶厚實、地緣就業穩定;只要撥款效率提升,成數回到正常區間,便能避免「臨門卡關」使買方資金鍊斷裂。

4. 台北效率提昇,大盤仍被「價格山」壓著

撥款順暢能幫助本就有能力的族群如期交屋,但要讓更多家庭「跨進門」,仍需都更、社宅、交通與分區供給的長線組合拳。

2025年第一季房貸核貸成數平均71.82%。台灣房屋提供。圖/2025年第一季房貸核貸成數平均71.82%。台灣房屋提供。

小心看不見的政策及市場風險

然而一切看似美好的狀況下,也非全無風險。

首先,若資金鬆動引發非自住端的迂迴套利,需靠銀行端貸前徵信與貸後查核守住;違規轉租或非自住,將被終止利補、追繳。另外,央行的信用管制並未鬆手,第二戶成數壓低、名下有房者無寬限期仍在,對投資與換屋的槓桿約束持續生效。

延伸閱讀

婚育宅爸媽租金補貼擴3.5倍!育兒6歲以下住12年、育嬰留停日計

這次的調整像在金融水庫打開「自住專用放水道」,水會先流向新北外環、桃園、台中、南二都這些「就業核心+可負擔供給」的城市帶;台北則更像把流程磨利而非門檻變低。

資金通了,下一棒要交給供給與更新,才能把年輕世代的居住曲線,從「高不可攀」拉回「可努力可達」。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高雄人買房「自備款」淪七都最窮?一張圖曝港都多不爽揹房貸
普發一萬領錢時間、被錢砸笑可能5方法!學日韓政府請全民吃飯
新青安房貸反推「我就爛」青年跟炒房?最高貸千萬還40年條件
城市浪人

城市浪人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