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台北市,北市教育現場長年「缺額逾1800名」,據說有學校為了找到代理老師,招考高達45次才補上人力。合計,114學年度國中小到開學前仍有近300名空缺。另外,雙北更浮現「考上又跑掉」與外調潮,3年逾2000人次申請調出。主因包括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大,與制度對代理教師不友善等。
桃園市則有某學校公告7名職缺,卻「無人報名」,反映熱門都會也不易招到人。使得桃園不得不對特教代理與助理員採「全聘期制」,寒暑假勞健保不中斷,是穩定人力的制度創新。
台中市則是在代理教師全年聘期新制上路後,仍難以補足缺額。許多學校指出,若不具合格教師證或只屬鐘點代課者,待遇仍有限,對年輕師資吸引力不足。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Tra Nguyen 茶阮。(示意圖)
再看到南二都的台南市及高雄市。據了解,南二都多校「提前甄選搶人」成常態。高雄今年開學前夕仍尚缺23人,且理工科(物理、化學、生活科技)尤其難招,校長直言:科技業高薪與較低壓的工作條件,讓理工人才轉往產業界。
至於彰化縣,在開學之際,仍然師資吃緊,縣府啟用退休教師、備取分發、短期分攤課程等權宜措施。據彰化議員引教育部統計,彰化僅約3成師培生報考教甄,投身現場意願偏低。
圖/韓劇《浪漫速成班》裡補習班數學明星講課畫面。翻攝自tvN。(示意圖)
而東部的花蓮縣,到開學前統計,國中仍缺9人、國小15人未補滿;偏鄉科目與代理缺口並存。台東縣的蘭嶼高中數學科正式缺,呈現「無人報到」的窘境,轉招代理仍吃緊,應是偏遠海島兼具交通與生活成本劣勢,師源更稀薄。
宜蘭縣近年代理占比偏高,曾出現487位代理缺、占員額24%的高峰;教育界擔憂長期無正式缺恐致在地人才外流。屏東縣的學校持續分次招考代理數學與綜合活動等職缺,反映南部一般科與專長科目皆有補師壓力。
很多人不禁納悶,目前台灣不是因為少子化而紛紛廢校減班,怎麼還會師資不足?原因不外如下。首先是「學科斷層與產業虹吸」效應。亦即,理工、自然組畢業生投入教育系統比率下滑;科技業薪資、升遷與彈性更具吸引力,導致物理、化學、地科、生活科技等教師難尋。
其次是「高生活成本與工作壓力的雙重擠壓」效應。尤其從台北市與新北市案例顯示,高房租、高物價與班級導師/行政兼任壓力,使年輕教師「來了也留不住」,形成「脫北潮」。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Jerry Wang。(示意圖)
另外,「代理制度長期不穩定的路徑」。儘管今年起許多縣市加碼代理「全年聘期」,但對非合格教師證或鐘點代課者,薪資與年資仍不具吸引力;同時部分縣市長年少開正式缺、偏重代理,易致人才外流。
最重要的是,現在年輕人對於當老師「興趣缺缺」。教育部統計,報考教師甄試的師培生僅約3成,其餘轉往他業或暫不進入現場,造成開學前「到處貼缺」卻無人報名。
對此,城市學建議各縣市應該要「因地制宜、亡羊補牢」。首先,執行「地區/學科加給」的差異化和住宿支持。如雙北的「首都加給」概念,將生活成本、通勤距離與學科稀缺度納入薪資公式;地方政府可增設公教宿舍、交通補助,降低留任門檻。
再來是「全聘期」與年資累計常態化。以桃園做法為例,特教代理與助理員全聘期制、不中斷勞健保、年資累計。至於,針對理化、地科、資訊、特教、雙語等缺口學科,推出定向師資培育獎學金(服務年限綁約),與師培學程學費減免,配合跨校培育名額,避免「化學新血歸零」的風險。
圖/張智傑攝。(示意圖)
總之,少子化不必然等於「不缺老師」;當教育現場的缺,長在學科、地區與制度的裂縫,單靠臨時公告與一再招考,只會把危機往開學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