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明明人均GDP將超車日韓,為何財劃法下中央、地方都喊窮?

【城市觀點】明明人均GDP將超車日韓,為何財劃法下中央、地方都喊窮? 圖/台灣2025年的人均GDP應可順利超越日韓兩國,這本該是一幅「亞洲之光」的財經圖景,卻與基層感受大相逕庭。照片為示意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 James Hunt。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9-18

近來台灣的經濟數據屢創新高,根據預估,台灣2025年的人均GDP應可順利超越日韓兩國,這本該是一幅「亞洲之光」的財經圖景,卻與基層感受大相逕庭。首先,中央因國防預算逐年飆升、健保財務赤字如影隨形、長照支出壓力沉重。地方更深感自己在「窮忙」,一如基礎建設折舊、長者與學童照護成本、社福需求層出不窮……彷如一張家戶收支表,年收入破百萬,看似光鮮;可打開錢包,卻發現連日常柴米都捉襟見肘。

這種「帳面繁榮、現金吃緊」的弔詭,正是財劃法爭議的背景。這部原本要「公平分蛋糕」的法律,如今卻讓中央與地方都覺得自己吃虧,形成一場誰也不滿足的分配劇。

中央與地方到底是共生抑或角力?

若把國家比作一個身體,中央是大腦,地方是四肢。大腦掌握資源與方向,四肢執行公共服務。然而現行財劃制度,卻讓這個身體時常出現「頭重腳輕」或「四肢無力」的現象。

中央的論述是,國防、外交、大型基建與健保都是剛性支出,資源必須集中,否則「火車頭沒煤炭」。地方的心聲則是,社福、交通、治安、教育都是一線需求,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理上,這正是典型的財政失衡(fiscal imbalance)。這包括「縱向失衡(vertical imbalance)」,亦即中央掌握大部分稅收,但地方肩負越來越多支出責任。以及「橫向失衡(horizontal imbalance)」縣市間經濟結構差異大,北部六都稅源如洪水,東部與離島則如涓涓細流。

台灣的財劃制度原欲填補這些落差,但隨著人口流動、高齡化與產業變遷,制度卻顯得愈來愈「力不從心」。

不可否認,財劃法的存在有其「是」的一面。其初衷在於財政等化(fiscal equalization)——透過統籌分配稅款,讓偏鄉與財力弱縣市不至掉隊。

以台東、屏東、花蓮為例,若無財劃制度支撐,地方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恐難維繫。正如德國的「邦州財政平衡基金」、加拿大的「等化撥款」、日本的「地方交付稅」,台灣的財劃法也是這類制度的一環。它如同一張「安全網」,確保台灣不會出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斷層。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對地方來說,社福、交通、治安、教育都是一線需求。照片示意圖,取自freepik圖/對地方來說,社福、交通、治安、教育都是一線需求。照片示意圖,取自freepik

財劃法三個令縣市委屈的現象

然而,這張安全網卻也存在諸多漏洞,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

一、指標失配:人口是主要分配依據,但治理成本卻不只由人口決定。都會區週邊縣市每日有大批人口進出市區,交通、治安與公共設施的負擔極重,卻無法在公式中合理反映。這好比餐館天天被鄰居借廚房,水電瓦斯全自己承擔,卻沒計入帳。

二、誘因失配:缺乏激勵機制,使部分地方形成「依賴症」。一些縣市習慣「等米下鍋」,缺乏主動開發財源或招商的動能。財劃法像是一張安全墊,但若無配套,就可能讓地方坐享補助而怠於創新。

三、技術失配:2024年底修法後,2025年度執行時即出現「分子分母設計導致部分普通統籌分配稅款暫時無法全數分配」的爭議,財政部於2025年8月29日特別公告解釋【註3】。這突顯一點:再完美的理論公式,若落地技術不周延,最後可能「有款難分」。

政治話語的迷霧,立委到底是全民的主委還是縣市的立委?

立法院的修法辯論,往往化為「誰爭多一分,誰就是地方英雄」的舞台。六都立委喊「我們繳最多稅卻分最少」,非六都立委則喊「我們最弱勢,沒有等化就無法生存」。這種「委屈敘事」既有真實面,也帶政治濾鏡。

事實是,台灣的財政蛋糕本身並不夠大。國防、健保、教育支出如滾雪球,地方基建與社福需求如潮水。蛋糕若不再擴大,再怎麼切,都有人喊餓。

這種情況下,政治話語如同煙霧,掩蓋了核心問題:如何讓蛋糕持續做大,並在切分時反映真實成本?

從上帝視角來縱觀國際,或許可以略略化解朝野及各縣市的糾結。如德國模式,是由富裕邦州支援弱勢邦州,但保留自主財源,避免一刀切。而美國,則以地方稅基多元(房產稅、銷售稅、市稅)的設計模式,提供彈性與自主。至於日本,則以「地方交付稅」再分配,與台灣極為相似,也經常爭議不休。

這些經驗提醒台灣:沒有完美公式,只有持續校準。

台灣的財政蛋糕本身並不夠大。國防、健保、教育支出如滾雪球,地方基建與社福需求如潮水。蛋糕若不再擴大,再怎麼切,都有人喊餓。照片為遠見資料照,陳宗怡攝圖/台灣的財政蛋糕本身並不夠大。國防、健保、教育支出如滾雪球,地方基建與社福需求如潮水。蛋糕若不再擴大,再怎麼切,都有人喊餓。照片為遠見資料照,陳宗怡攝

去除人口為單一顯學的迷思,納入符合國家發展的指標元素

總之,台灣的財劃,若要能永續,卻不得不把人口以外的國家發展顯學給納入。因此,首先,在現有的制度下,需「更新權重,讓公式看見真實」,也就是在人口數之外,納入如高齡化比率、跨區通勤流量、基建折舊率、環境永續支出……等因素。建立「滾動式修正」,定期調整權重。

其次,「擴大地方財源自主性」,要允許地方開徵多元稅費(如觀光稅、擁擠費),落實「受益者付費」。同時,設計「績效導向的轉移支付」,即,將部分分配與治理績效掛鉤,鼓勵財政紀律、永續發展與公共服務創新,避免「依賴症」。另外,針對 2025 年分配爭議,應以修法明確授權計算基礎,並設立「沙盒試算」,在實施前公布各版本對縣市影響,減少不確定性。避免有款難分只能說,財劃法的爭議,若只盯著切口大小,註定「口水多於口感」。真正的關鍵是如何讓蛋糕變大、餅皮更均勻。

中央要當的不只是「分蛋糕的裁判」,更要當「做蛋糕的廚師」;地方也不能只做「等食客」,更要參與和麵、加料。當雙方都把心力放在「共做大餅」而非「搶切口」,財劃法才能回歸制度工程,而非政治秀場。

財劃法的真相,既不是「中央剝削地方」,也不是「地方拖累中央」,而是一個成熟財政體系如何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持續動態調校的工程問題。

讓我們摘下政治語言的濾鏡,看見制度本身的「失配」與「校準」;讓我們從「誰在喊窮、誰又吃虧」的糾纏,轉向「如何讓整體更富裕、更均衡」的共識。

 最終,決定台灣財政健康的,不只是切蛋糕的手法,而是能否打造出一個人人都能分到溫飽的「共享大餅」。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社福政策政策觀點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高鐵一票難求:速度的勝利,舒適的失落
【城市觀點】台鐵推台北台中快速列車,能解高鐵一票難求難題?
【城市觀點】從台北到台南、本島到外島,滿天煙火秀下,繁華過盡的得失帳
【城市觀點】QS留學城市排名首爾奪全球第一!台灣呢?台大呢?
為何彰化的運動實力,可以超越六都中的四都?
這座城市超好動,嘉義市奪運動城市評比全台最佳進步獎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