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與社群媒體快速更迭的時代,數位閱讀、資訊素養與自主學習 已成為台灣教育改革的關鍵字。114年度「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近日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行決賽與頒獎,吸引全台138所學校、306位老師、超過3700名學生參與,最終選出國中、小各40支隊伍進入決賽。這場自 2018 年起舉辦的競賽,不僅是一場學生作品展示會,更是一個檢視台灣教育如何因應數位轉型、落實資訊素養的縮影。
今年參賽的作品題目五花八門,既有貼近語言文化的趣味觀察,也有直面社會議題的深度探究。例如,新竹縣中山國小學生的作品《要台灣人放棄諧音已經 Taiwan 了》,以「諧音梗」為切入點,觀察台灣人喜歡用音近字詞製造笑點的語言現象,展現小學生世代的語言敏銳度。
其他隊伍則關注「容貌焦慮與社群媒體的影響」「駕駛輔助系統是否真是聰明助手」「校園霸凌的關鍵人物特徵」等議題。這些題目顯示,學生不僅能從日常生活出發,也具備將數位工具應用於觀察社會問題的能力。
教育界人士指出,題目的多元化正凸顯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已不再侷限於課本,而是能夠透過數位閱讀與探究過程,把生活現象轉化為研究對象。
「這場比賽的本質,是一場教育的實驗。」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何鴻鈞說。比賽要求學生從選題、搜尋、瀏覽、組織到統整,再到簡報製作與上台表達,完整歷練數位時代的關鍵技能。
這些過程對學生來說,並不只是做一份作業,而是一次次的資訊辨識與團隊協作。尤其在「滑世代」盛行的今天,數位閱讀已經成為生活必備能力。比賽因此也被視為改善青少年過度依賴 3C 的對策之一。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馬湘萍直言:「掌握數位資源,開啟閱讀新視野!不只看書,更要會找資料、判斷資訊、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才是 AI 時代的關鍵能力」。
圖/比賽著重於學生對於數位資訊的爬梳與整理,透過查找並判斷資料的正確性,進而表達,是數位時代的重要閱讀素養。柯華葳數位閱讀競賽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競賽並非單一活動,而是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長年推動閱讀運動的一環。自 921地震後起步的「愛的書庫」計畫,已在全台建置超過400座據點,每年配送書箱至國中小,讓資源不足的學校也能進行共讀與討論。統計顯示,20年來已累計超過2萬箱書籍流通,借閱人次突破7000萬,全台91%小學與54%國中使用過此資源。
基金會指出,這些書箱的總價值若以購書換算,已超過129億元。物流成本雖高,但因獲得社會資源與志工支援,反而創造出極大的教育效益。這樣的公共資源,不僅為偏鄉孩子搭建了「資訊平權」的橋梁,也讓更多學童能在數位與紙本並行的環境下學習。
但也有教育觀察者提醒,數位閱讀競賽固然能展現學生的創意,但更重要的是「後續如何深化」。當比賽落幕,如何將培養出的素養轉化為日常課程?如何確保非菁英學校、資源有限的班級,也能透過制度化的方式獲益?
一份 OECD 報告指出,全球各國在數位教育上面臨共同挑戰:學生雖然在使用科技上得心應手,但在資訊篩選與批判思考上往往不足。臺灣學生透過這類競賽獲得的經驗,若能延伸至課程常態化,將有助於補足這項缺口。
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數位閱讀推廣在亞洲名列前茅。日本與韓國雖早已引入平板與線上教材,但台灣在「公共資源共享」上的制度性努力(如愛的書庫),展現了不同於鄰國的模式。此外,台灣教育單位嘗試將 PIRLS(國際閱讀素養測驗)的指標融入比賽規格,等於與國際標準對接。這也意味著台灣學生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不只是「在地練兵」,而是逐步與全球數位素養潮流接軌。
從「要台灣人放棄諧音已經 Taiwan 了」這樣的幽默題目,到「容貌焦慮」「校園霸凌」這樣的嚴肅關懷,114年度柯華葳數位閱讀競賽展示的不僅是孩子的創意,更是一種社會風氣的轉變。
它提醒我們:閱讀不再只是紙上的靜態行為,而是與數位科技交織、與社會問題連結的動態過程。台灣未來的教育,若能持續將這樣的比賽精神融入日常課堂,便能讓孩子們不僅會「找答案」,更能「問問題」。
圖/在競賽當中題目十分多元,不只展現學童的創意,也培養他們「找答案、問問題」的能力。柯華葳數位閱讀競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