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惠如何將壓力轉換為動力,使嘉義市多次從全國民調中脫穎而出,獲得「幸福城市」的肯定?又是怎麼成為2022年《遠見雜誌》的五星市長?
其實,「教育」正是教育出身的黃敏惠的施政心法。嘉義市最近能見度很高,只要是和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市民幸福指數調查等等有關的版面,總會出現嘉義市。 尤其是在教育領域。
目前嘉義市的文教力,是全台第2;15歲以上民間人口高等教育比率也是非六都組冠軍;市民對教育政策滿意度更穩坐全國前段班。
嘉義市怎麼辦到的?黃敏惠做對了什麼? 答案是化劣勢為優勢,以「小而精緻」發揮創新教育的空間和彈性,讓每個孩子擁有掌握未來的關鍵力量。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研究所教授洪蘭說「一個會溝通、會思考,又有學習新東西能力的孩子,未來的世界是他的」而哲學教會的思考,正是改變孩子人生、成為贏在未來的關鍵力量。
嘉義市很早就認知,每個孩子都要具備人文哲學素養,所以2006年便開始推展兒童生活哲學,將校園營造為能討論、自由思考的情境,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圖/嘉義市很早就認知,每個孩子都要具備人文哲學素養,所以2006年便開始推展兒童生活哲學,將校園營造為能討論、自由思考的情境,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嘉義市政府提供。
老師們不僅和孩子共讀故事,將生活細節融入哲學,還會隨故事發展情節,一起討論、思考探索生活、價值、人生與哲學。
例如《失落的一角》延伸到生活經驗,學生就有機會思考「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別人相處」;又如《有什麼都很好》的討論,當事情不如自己期待時,除了發脾氣,還可以如何調整情緒?
閱讀外,嘉義市校園也塑造「處處有哲學」的學習場域。
好比文雅國小,參與2021年國際特赦組織波蘭分會發起,寫信聲援人權受害者的「寫信馬拉松」行動;玉山國中則以社區走讀,進行兒童哲學教育,透過社區探索、老屋觀察、田野感受,思考自身與社區的關係及定位。
哲學培養了思辨與邏輯的能力,在孩子心中種下參與公共事務的種子,長出公民素養,並發揮公民參與力量,嘉義市許多中小學接著還提出「公民行動方案」計畫。
圖/嘉義市從跳脫傳統教室框架的戶外教育開始,如何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引發學子好奇心。嘉義市政府提供。
南門圓環旁的民族國小,從學生上下課都會經過的傳統市場,遭遇摩托車廢氣污染的問題出發,實地踏查偵測PM2.5,接著組裝「空氣小屋」安裝在市場入口,好在空氣不良時,顯示紅色哭臉警告。
不僅如此,這些孩子甚至自製空氣濾淨桶,並發起街頭行動,到市場宣導空氣污染的危害,同時發放印有防治空污Logo的口罩,用小小力量為社區帶來改變。
曾為人師的黃敏惠,深刻感受傳統教育的單向教授、無感背誦,因此當她2005年入主嘉義市,便努力在當地規劃她的教育夢想「學生才是教室主角」,主張學習是探索、體驗與發現的自主學習過程。
只是,該如何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嘉義市從跳脫傳統教室框架的戶外教育開始,引發學生好奇心。
圖/嘉義市的文教力全台第2;15歲以上民間人口高等教育比率也是非六都組冠軍;市民對教育政策滿意度,更穩坐全國前段班。嘉義市政府提供。
第一個是領先全台,由地方政府設置、佔地7.5公頃的探索體驗學校。
在嘉義市就讀的國中小學生,都會由學校老師帶隊,到園區體驗超過30項國際認證的高低空設施,在探索中,學習自我覺察、面對挑戰的態度和勇氣,也學習溝通、合作、同理心及團隊精神。
另一個,則是將被稱為「智者的運動」的定向越野融入教學。
文雅國小小一迎新活動,將學校地圖畫成簡易版「定向越野尋寶圖」,讓新生認識校園。
而五年級的諸羅城走讀巡禮,也利用定向越野中的「照片定向」,老師先拍下想讓學生探索的城隍廟文物細節、設計定向活動,讓學生自行探索,讓孩子對城隍廟的歷史脈絡、重要文物如數家珍。
面積小小的嘉義市,在教育上實踐創新作法,播下種在深耕教育土壤的種子,而教育的力量,讓嘉義市變得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