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竹科,從晶圓廠無塵室的日夜不歇,到新創實驗室的燈火通明,總能看見國際產業的各種縮影。不過園區內的晉弘科技選擇走上一條獨特道路,即以光學醫療器材為根基,將AI技術導入臨床應用。
對此,董事長鄭竹明坦言,醫材與電子業最大不同在於「高度整合」,每款設備都牽動光學、電子、機械到臨床醫學等專業。而台灣不缺單一領域年輕人,只是要成為真正跨域、洞悉醫療缺口,並與工程團隊進行溝通的長才,才源卻始終稀缺。因此,晉弘不只研發產品,還為國家打造跨界人才庫。
圖/蘇義傑攝。
舉例來說,面對全球視網膜病變病例攀升,過去桌上大型儀器只能安置於大醫院,民眾為檢查總得長途跋涉。晉弘因此開發輕巧眼底鏡,讓地方診所與鄉鎮區衛生所皆能為民服務。
而且檢驗影像透過兩大途徑,更有助臨床的精準治療。一是藉晉弘與輝達(NVIDIA)開發的邊緣AI電腦,於現場做出初步疾病診斷;二則透過遠傳電信5G平台上傳雲端,進行更完整細緻的分析,讓醫生及時準切地掌握病況,並據此給予用藥指引。
圖/晉弘科技董事長鄭竹明。張智傑攝。
於是這套輔助系統,如今便在花東落地生根。從慈濟等大型醫院到社區院所,眼科與家庭醫師已能跨院會診,讓病人不再長途跋涉,就能控制病情。之於醫療體系,專科資源自然被有效分流,充分實踐政府推行的分級診療。
又除了眼科外,晉弘也讓AI擴展至長者與慢性病患者的傷口照護。對於臥床或糖尿病患者,壓瘡與傷口久不癒合一直是沉重負擔。過去,醫師需不斷量測紀錄,可現今只要透過儀器拍攝,就能立即判讀傷口大小與深度,生成完整病歷。
與此同時,晉弘更將研發重點置於一次性拋棄式內視鏡,尋求檢查與治療一氣呵成。即透過內視鏡結合手術器械,讓醫師診斷能同步採檢與處置病灶,藉以省去清洗消毒醫材的環節。一來縮短病人療程、避免感染風險,二能讓院方免於器材週轉,大幅推升醫療量能。
圖/蘇義傑攝。
循此,晉弘更為滿足跨科別醫師的檢查需求,以因應臨床場域多元化,還建構更完整產品線,先後推出鼻咽鏡、泌尿鏡、支氣管鏡,未來更計畫延伸關節鏡,致力提供醫療更全面的解方。
而伴隨智慧醫療業的快速成長,晉弘同步還加速供應鏈的整合。2023年先成立子公司「晉昇智能感測」,專注關鍵模組的研發,逐步擴展至核心零組件的上游市場,為各大醫材品牌提供技術支援,奠定難以取代的地位。
2024年,晉弘更併購有35年歷史、專精於醫療耗材與塑膠模具射出的「聯讚精密」,進一步穩固高品質製造能量。種種布局,都不僅展現晉弘的擴張策略,還意味著,跨域人才的協作與結構再造,將是永續企業取得市場閉環優勢的重中之重。
圖/晉弘科技董事長鄭竹明。張智傑攝。
「AI不能取代醫師,而是幫助非專科醫師初診,並強化專科效率,最後做決定的還是人。」鄭竹明一句話,道盡技術與人才並重的核心本質,尤其在晉弘,工程師與臨床醫師交流早是日常。
由AI技術員蒐集大數據並設計成演算法,以確保軟硬體穩定運作;醫師在第一線回饋臨床需求,讓技術化為可實踐的診療工具。如此跨界聯手,都凸顯未來亟需能跨學科、洞察產業缺口,並懂得市場語言的整合人才。這一點,從台積電到聯發科接連鎖定大健康產業,便說明跨界已是全球趨勢與共識。
據此,鄭竹明還觀察到,許多大專院校開始推出跨院學程,嘗試結合生物醫學與工程學。但國內能兼顧專業深度與國際視野的人才依舊稀缺,特別是中高階醫材主戰場位在歐美日,台灣因市場規模有限,人才又更顯不足。
圖/晉弘科技董事長鄭竹明。張智傑攝。
為此,他提出了育才應雙軌並行,一方面在工程、醫療或管理領域打好基本功;期間,再由企業挑選出潛力才,進而培訓成具國際觀的專業人士。
此外,晉弘也積極延攬海外在地代表,專責處理各國醫療法規與市場貿易溝通,讓所有能落地的跨文化實戰經驗,反過來成為組織內,培養本土青年的關鍵養分。
同時,面對AI加速醫療革新,鄭竹明仍提醒,AI價值在於「有中生有」,將既有知識效率彙整。但若要「無中生有」,激盪想法新火花,仍須仰賴人際交流與碰撞,以展現科技下的人性溫度。也因為這份思維,使晉弘得以在國際市場維持40至50%商品毛利率,並憑藉嚴格的醫材認證與精密產品穩健拓展全球市場。
基此,鄭竹明懇切說到,對年輕人而言,醫材業是職涯的絕佳起點,既能快速累積臨床脈絡與法規經驗,還可跨足多領域的豐富歷練。未來無論轉向科技大廠或持續深耕醫療,都將奠定堅實的整合思路與彈性的應變基礎。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Olivier Gerbault。(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綜上所述,當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智慧醫療需求愈發迫切,晉弘展現的價值再次印證,翻轉未來之力不在冰冷科技,而是能跨界、協作、創新的新人才。
當然,鄭竹明也不諱言,國際挑戰不斷。如中國大陸醫材正以龐大市場與成本優勢搶占版圖,台灣跨域人才如何守住競爭力,將是晉弘,也是台灣智能醫療共同迎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