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德國杜賽道夫的藝術宮博物館推出「暴躁導覽」行程,導覽員態度惡劣卻受到觀眾喜愛,場場秒殺預約已排到明年。取自德國藝術宮博物館官網,攝影者Ann Orthen。 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宮博物館(Kunstpalast)2025年5月推出「暴躁導覽之旅(Grumpy Guide Tour)」後蔚為話題。在這場標榜「極其不愉快」的導覽中,由行為藝術家扮演的導覽員會訓斥民眾、對藝術品翻白眼,還會罵滑手機的人:「你是來看藝術還是來看螢幕的?」態度惡劣卻讓參觀民眾笑得很開心。導覽自開辦以來場場售罄,想預約甚至得排到明年。有民眾表示:「雖然被罵得很慘,但下次還想再來。」
近年,歐洲各地的博物館都在想方設法吸引觀眾走進展廳,拉近藝術與年輕族群的距離。位於德國杜賽道夫的藝術宮博物館顛覆眾人認知,推出了強調「讓人不愉快」的「暴躁導覽之旅」。博物館邀請行為藝術家卡爾.布蘭迪(Carl Brandi)飾演脾氣暴躁的虛構導覽員「約瑟夫‧蘭格林克(Joseph Langelinck)」,一位脾氣古怪、步伐急促、表情永遠不耐的「資深藝術史學家」。

在導覽時,「蘭格林克」態度非常尖酸刻薄。看到民眾滑手機,他會罵:「你是來看藝術,還是來看螢幕?」有人回答問題時聲音太小,他會說:「既然你知道答案,為何不讓後面的人也聽到?」面對某些藝術品,他也毫不客氣地翻白眼,直言「這也算藝術?」整場導覽在高壓與荒誕之間擺盪,彷彿重返嚴厲師長的課堂,卻在震驚與大笑中獲得刺激體驗。
不過,再激烈的語氣也從未涉及人身攻擊。布蘭迪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他從不針對個人外貌或性格,而是以「觀眾群體」作為虛構的批評對象,藉由創造出一種假想的無知,讓參觀者在被訓斥中反思自己的觀看方式。這樣的情緒操作既像表演,又像實驗,觀眾的反應就是作品的一部分。
這樣的「暴躁導覽」之所以誕生,是受到近年歐美興起的「惡劣服務體驗」潮流啟發。例如澳洲雪梨的《凱倫餐廳》、義大利羅馬的《Cencio la Parolaccia》等餐廳,以惡劣或毒舌服務作為賣點,凶巴巴的店員會罵人,還會命令客人:「坐下、閉嘴!」吸引大批顧客嘗鮮。
受到此風潮啟發,藝術宮博物館館長費利克斯‧克雷默(Felix Krämer)開創了暴躁導覽之旅。有趣的是,暴躁導覽也呼應了地方文化,因為在杜塞道夫與鄰近的科隆,酒館文化向來以直率、甚至粗魯的幽默著稱,壞脾氣本身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克雷默表示,推出這樣非典型的體驗服務,是希望吸引年輕族群走進博物館。這場導覽的本質不是教育,而是表演藝術、沉浸式體驗與文化批評的結合,希望改寫觀眾與藝術館的關係。

為了做好導覽活動,布蘭迪還為角色設計了完整的身世背景,使這位脾氣暴躁的導覽員更加立體。他設定「蘭格林克」是館內收藏重要來源——普法爾茨選帝侯 (Johann Wilhelm von der Pfalz)的遠親,對現代策展方式、「把藝術當娛樂」的潮流極度不滿,因此會在導覽中大聲挖苦策展人,抱怨展品安排不合邏輯、跨界展示和迎合社群媒體很庸俗等。這些設定讓角色的惡劣行為多了一層文化批判的意味。
布蘭迪也指出,傳統博物館往往以專業之名告訴大眾「什麼值得看」,參觀者只能被動接受,但「暴躁導覽」挑戰了這個既有認知。「透過故意賭氣、抱怨、挑釁,我只是把大家心裡或許本來就會吐槽的話說出來。」

在歐洲各地紛紛採用新策略吸引觀眾之際,藝術宮博物館的「暴躁導覽」不但具備娛樂性,也為博物館重新定位與觀眾互動的方式帶來全新思考。它讓人意識到,看展可以是舒服的,也可以是刺激的;可以溫柔,也可以粗暴;而藝術,當然也可以被罵。
儘管會被罵,「暴躁導覽」卻獲得多數觀眾好評。有民眾表示導覽員有趣又聰明,有人則笑稱:「天啊,這超像念書時被老師盯著回答問題,不過真的很好玩。」這股反差或許正是它爆紅的原因——在看似不可親的語氣下,藏著一種自由、幽默、極具創造力的觀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