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維香港宏福苑「煉獄」敲響台灣都市更新、消防法規、大樓管理、居住正義的警鐘
圖/香港大埔宏福苑大火災情慘重。取自wikimedia。攝影者Cyril Yoshi。 香港大埔宏福苑的一把惡火,在短短數小時內奪走了數十條人命,也燒穿了亞洲高密度城市看似繁榮的表象。當全球媒體聚焦於那張將大樓包裹成「死亡煙囪」的綠色防護網,以及高達3.3億港幣(約13.5億台幣)的「天價維修費」時,這場災難已不再是單純的意外,而是一場預謀已久的「系統性謀殺」。
對於一海之隔、同樣面臨「雙老危機」(人口老化、建物老化)的台灣而言,宏福苑那場充滿爭議的業主大會(法團會議),以及隨後發生的悲劇,不應只是茶餘飯後的驚悚新聞,而是一份沾滿鮮血的緊急備忘錄。
荒謬的悖論:花天價買了一張死亡門票
宏福苑事件最令人心寒之處,在於一種極致的諷刺:居民掏空積蓄,支付了每戶高達十數萬港幣的維修費,本意是為了延續這棟40年老樓的壽命與安全,結果換來的卻是廉價易燃的施工防護網、被封死的逃生通道,以及最終的煉獄。

這在社會學上被稱為「集體行動的陷阱」(Collective Action Trap)。在集合式住宅中,為了通過一個維修決議,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政治角力。宏福苑的業主大會充斥著圍標(Bid-rigging)的指控、黑箱作業的疑雲,最終在資訊不對稱下,通過了使用劣質建材的昂貴方案。
這正是台灣無數老舊社區的縮影——管委會專業知識不足、廠商圍標橫行、住戶對公共事務冷漠。當「維修」變成各方勢力分贓的肥肉,安全性往往是第一個被犧牲的祭品。

台灣的「宏福苑」在哪裡?灰色犀牛正在喘息
如果我們將鏡頭拉回台灣,類似的風險早已不是遠在天邊的「黑天鵝」,而是隨時可能衝撞過來的「灰色犀牛」。台灣目前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已突破480萬戶,佔比過半。我們必須嚴肅地盤點,哪些區域正處於與宏福苑類似的臨界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