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她們本來因為務農忙碌,沒有要加入慢食節,但了解慢食理念後相當認同,如今只要有節慶「每一次都不會缺席。」
特色2 /輔導店家互相學習,慢慢追溯各族飲食文化
其實,這已經不是個單純的觀光節慶活動而已,其中更蘊含地方創生的意義。
在籌備慢食節過程中,津和堂會舉辦工作坊,讓店家彼此學習,像是要如何利用月桃、血桐的葉子來呈裝食物,彼此共同學習、追溯台東各族群的飲食文化。例如日出禾作的老闆黃瀚,就深受慢食節啟發。
看更多 》國旅券增多術!網推KLOOK 6大使用平台「隱藏買法」CP值超高
圖/日出禾作的老闆黃瀚深受慢食節啟發,張智傑攝影。
他原先是返鄉青年,回到電光部落務農只想當個農夫,後來參加慢食節,才開始回過頭思考,是不是要學習阿美族人的傳統醃肉Silaw。
看更多 》台東版炙燒握壽司吃生肉?阿美族青年用日本魂創新原民傳統料理
2021年初在太太鼓勵下,黃瀚和阿嬤學習製作Silaw的方法。一般來說,發酵品儘管製作步驟相同,也會因製作者不同,最終醃製出各自不同的味道。
沒想到,黃瀚做出來的味道,跟阿嬤的味道非常相似,拿去給兄弟姊妹嚐,他們都很驚訝。阿嬤的手藝,就這麼由回鄉的黃瀚傳承了下來。
圖/黃瀚製作的炙燒SILAW飯糰,取自日出禾作FB。
黃瀚形容津和堂是「催化劑」,透過他們,讓自己更了解出身土地、飲食文化或特殊料理方法保存的重要性,也讓自己對餐飲的呈現,走出另一個層次。
他笑說,以前可能擺一張桌子跟椅子就做生意,現在則是擺好桌子後,還要再放個盆栽,食物容器也可能改用自然素材等。
圖/七度空間甜點烘焙,張智傑攝影。
七度空間甜點烘焙老闆史蒂夫(Steve)也說,他向來堅持餐點食材是「我親眼看過的才用」,慢食節對他來說像是「磨刀石」,每次都要運用在地食材,想像出不一樣的產品。
看更多 》台東油芒難吃到淘汰!台獨有「超級食材」在七度空間變法國甜點
圖/七度空間甜點烘焙,張智傑攝影。
而這也正是日本評審給予台東慢食節高度肯定的原因之一。
日本評審很訝異台東廚師願意花時間彼此分享,郭麗津表示「廚師大多數都很忙,我們讓當地廚師願意參加,這需要長久、誠懇的陪伴,不是強力介入並試圖改變他們。」
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特色3 /長達9年的慢慢經營,建立起地方自信與魅力
另一個令日本評審驚艷、也是得獎重要原因,是「時間」。郭麗津說,若沒有長達9年的演進,如今台東慢食節肯定無法如此成功,建立起地方自信與魅力。
台東慢食節就算換過名字,但團隊和主軸一直持續,2017年台東縣府更開啟慢食產業輔導計畫,在慢食節活動外,同步推出對當地餐廳進行慢食認證的評鑑指南,讓慢食精神更落地生根。
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政府部門可以發起一個很好的活動,但若沒有持續下去,可能1、2年就沒了」郭麗津分享,過去也有其他縣市試著舉辦像慢食節一樣的活動,但不是碰到團隊內鬨、政府經費沒有持續,都辦一次就夭折。
她回憶,2019年曾因政府計畫銜接,導致慢食節經費中斷,剛上任的饒慶鈴得知,便積極協助並舉辦一場募款餐會,讓那一年的台東慢食節得以持續下去「讓許多在地中小企業更認識慢食節,在當地的知名度也更高了。」
圖/台東慢食節負責人津和堂執行長郭麗津,張智傑攝影。
長達9年滴水穿石的累積,以及針對在地店家的慢食輔導、培力,造就台東慢食節如今的成功,以及和其他節慶的不同,更在這個過程當中,讓店家和這場節慶都找到自己的特色,甚至揚名國際。
圖/取自臉書「發現臺東慢食」。
如果你遺憾台東太遙遠,無法親近前往體驗這場與眾不同的在地美食節,2021年12月4日、5日的週末,30間特色店家將首次移師台北華山舉行,想深刻體會台東從南到北的精華特色美食,記得抽空到華山一趟。
2021台東慢食節《很會餐桌》
時間:12月4日(六)、12月5日(日)11:00~17:0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