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缺工潮來襲,104人力銀行52.8萬個工作數歡迎畢業生。電資、通訊、半導體業最敢聘用文科生擔任技師

文科生起薪10年成長贏理科!46%企業愛軟實力,3年養成工程師

文科生起薪10年成長贏理科!46%企業愛軟實力,3年養成工程師 圖/選校選科系前,可先參考「2022五大學群起薪最佳大學TOP5」。蘇義傑攝。(示意圖)
日期:2022-03-09

5月開始,驪歌高唱,又有一大群畢業新鮮人要湧入職場了!對此104人力銀行就觀察到,3月全站工作數達98.6萬個再攀歷史新高,其中52.8萬個工作數歡迎畢業生,占全體徵才市場約54%。而且你知道嗎?近年20多萬名大學踏出校門後,有約15萬名是人文類及社會類的文科生,但其實文科生沒有你想像的弱!10年來,他們的起薪持續追趕理工科,人文涵養的軟實力及聘僱彈性漸受到企業重視。

企業受缺工、人才荒所苦!文科生起薪追近理科生

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在《文科生,你不弱》這份報告中,台灣文科生雖然初入職場時,相對理工科確實較為劣勢,但這10年來,文科生起薪成長11%的幅度,其實大於理科生的7%。

從2010年開始,理科生起薪29500元、文科生27100元,兩者差距2400元;到2020年,理科生起薪31458元、文科生30050元,兩者差距縮小來到1408元。

延伸閱讀

台積電高雄設廠!文科生3大機會進半導體公司,北漂族南移分2派

這數字變化證明,文史哲學群和藝術學群不再只從事教育輔導、文字編譯或行政總務等類型工作,他們已經開始跨足至市場需求更高的行銷企劃、專案管理類的職務。

而文科生之所以起薪能緊追理工科,成為企業爭搶的關鍵人才,原因自然是從小到大培養出來的人文涵養軟實力,還有企業飽受人才荒所苦,愈缺工的產業、規模愈大的電資通訊半導體公司,愈願意聘用或培養文科生,以從事基礎的產線製程和維修工作。

取自《遠見》資料照。(示意圖)圖/取自《遠見》資料照。(示意圖)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文科生「軟實力」受肯定,3年培養「硬實力」

此外,面對史上最大缺工潮來襲,加上少子化、高齡化、缺工程師種種因素,有的企業愈來愈敢雇用中高齡員工,甚至大膽聘用起文科生。

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46%企業就曾聘請文科生(人文類及社會類)擔任「科技/技術職」,其中甚至有23%的企業願意從零教起,讓文科生擔任研發以外,操作技術維修、生產製造品管衛環類的職務。

從產業來看,軟體網路、電子通訊業聘僱文科生70.2%的比例,以及電子資訊、半導體業55.4%比例最高,這些產業的公司,都日漸不排除徵文科生填補技術工程職。

延伸閱讀

16萬人求轉職搶工作!讓員工最想逃「零忠誠3大職務」記者中標

而且企業聘用後的評價平均有6.1分,顯見文科生「軟實力」備受肯定,如責任感、人際溝通、語言及團隊合作等。

至於專業技能、邏輯思考與推演能力這類的「硬實力」,則平均要花2.8年養成,也就是說,只要文科生有3年「科技/技術職」的工作經驗,薪資就可望與理科生相同。

但沒聘用過文科生擔任科技、技術職務的企業,仍有68%的老闆不願嘗試聘用,主因是即戰力問題,他們沒時間等待,培養文科生專業的「硬實力」。

文科生先蹲後跳!畢業10年職涯路含金量高

「文組畢業最好的出路是公職嗎?」

「大學讀文組感覺自己沒什麼優勢」

「想當設備工程師,但因大學學歷為外文系被刷掉,難道文科生註定無法進入半導體公司嗎?」

其實當科技島陷大缺工程師,工程師就不再只是理科生的專利。

根據104人力銀行觀察,文科生畢業10年之後的發展,外語、社會心理、財經、遊憩與運動等學群,都高比例進入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業、一般製造業等含金量高的產業,同享產業獲利,獲得高額薪資。

中長期職涯來看,文科生先蹲後跳,持續多元學習,展開職能斜槓,根本不輸理科生。

延伸閱讀

七八年級少子曝可怕斜率「台灣生不如死」蒸發退休金乾脆躺平?

104人力銀行 相關調查說明

2月22~24日以網路問卷訪查企業人資與用人主管,是否聘僱文科生從事「科技/技術職」,總計回收817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43%。

《文科生,你不弱》報告則透過大數據分析2010~2020年103萬份畢業生履歷表,以及2015~2021年1249萬筆新鮮人工作數。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產業觀點趨勢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全台最有錢10縣市!高雄慣老闆多輸嘉義,誰拉低高薪收入水平?
七八年級竄躺平族!這縣市「半微躺青年」不婚育沒車房最軟爛?
轉職員工5徵兆!騎驢找馬求職刷新高,87萬徵才職缺揭夢幻企業
城市學編輯部

城市學編輯部

1995年起,《遠見雜誌》每年發表「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以具體民意反映地方施政成果。因此,《遠見雜誌》於2019年創立《城市學》,我們聚焦城市美學、人文活動、地方治理和智慧科技四大面向,邀你一同探索城市發展的有機未來。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