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個觀點,我們對台北的青年進行調查,身為首都的台北市,是許多企業總部設立的首選,也是台灣商業發展最蓬勃的城市,成為許多青年期望能夠實踐職涯夢想的地方。從校園宣傳、各企業的實習計劃或正式與求職者面談,當我們詢問:「對你來說工作吸引你的是什麼?」結果顯示,薪資待遇並不是第一首選,反而是公司的品牌與五花八門的福利才是最多人的關注重點。
圖/Pexels。
求職者開始希望雇主提供更多的福利,不僅限於有競爭力的薪酬,更在乎企業的工作條件、技能發展、是否優先考慮員工的幸福指標、辦公室裝潢與所在地、公司品牌名聲,更甚至在乎是否與企業文化擁有一樣的價值觀。因此對於雇主來說,了解並滿足員工的需求才是根本解決人才短缺的關鍵。能夠趕上這波「以人為本」趨勢的雇主,才能為組織招募到最優秀的人才。
隨著數位轉型的加劇,調查指出超過一半的員工 (58%) 需要不停的學習新技能才能完成工作,技能革命正在全面展開。對於員工和雇主而言,技能提升已經是不能忽視的課題。有許多雇主已認知到教育訓練的投資遠比招募新人划算許多,這些投資最終目的是要建立員工對企業品牌的認同,進而讓員工發揮自己更大的價值。
因此除了硬技能的訓練之外,了解企業文化、團隊合作及適應力等課程也越來越重要,越是重視企業文化的公司越容易與員工建立信任感。人才不僅可以從外部招募,更能從內部培養,唯有員工對企業具有認同感,才有更高的創造力。若雇主不願意發展企業文化,那麼員工不會對企業品牌感到驕傲進而產生凝聚力,長此以往企業將難以執行業務戰略並將逐步流失人才。
我們總是喜歡為這社會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像是草莓族、三明治世代、七年級生等。而最新一批被貼上「Z世代」標籤的員工卻開始發起撕標籤運動。對於Z世代員工來說,標籤是過度簡化了整個世代,他們主張要尊重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格特質和想法。
圖/取自Unsplash,攝影:Shridhar Gupta。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未來職場的員工將會要求更多的個性化,不再接受領導者以「你們這群年輕人」當作起手式的說教,因為「我」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領導者對於成功定義與我不同;員工也不再完全接受前輩的SOP,對他們來說,前輩做得很好,但我的方式也不錯。雇主必須學會尊重員工自己創造的標籤、尊重每位員工有不同的性格與做事方式,即便這過程可能會產生許多摩擦。但唯有相互尊重,員工才會願意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
疫情讓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受到了打擊,尤其對女性職涯的傷害是特別嚴重。根據 Deloitte 的《Women @ Work:2021 年全球展望》報告指出:「超過一半有孩子的女性表示她們承擔了大部分的育兒職責,但自從疫情開始後,她們在家庭和職業生涯中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以至於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職業抱負造成了明顯的影響。」
疫情迫使許多女性開始思考,是否該尋找另一份較為輕鬆的工作?
甚至是離開勞動力市場。隨著女性在各領域取得高等學位越來越多,現在許多企業仰賴女性勞動力的狀況不言可喻。因此許多企業開始明白要真正落實性別平等、留住女性人才,靠的不只是薪資,更要建構一個具備包容文化的工作場所,才能夠讓女性安心工作並且茁壯成長。
圖/取自Unsplash,攝影:KOBU Agency。
儘管在台灣很少企業談及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 D&I 多元化與包容性 ),但在國外這已經是企業內部非常重視的議題。所謂 D&I 並不是指招募不同種族、性別、背景的員工就可以稱自己是 D&I 企業。D&I 是尊重每位員工的獨特性和意見,讓員工的自我認同與企業文化相呼應,為公司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
在國外的企業意識到,開始重視 D&I 文化後,將會提升企業的正面形象。同時因為不同背景的人員加入,企業甚至能夠發掘新市場,創造更高的獲利。
疫情之後人們對於辦公地點有了更多的想像,從 WFH 到現在混合工作模式(偶爾進辦公室),人們發現工作可以有更靈活的方式去完成。ManpowerGroup 在2021年12月進行的調查指出,近四分之一的員工正在尋找提供育兒假或彈性照顧假等福利的雇主。過往企業總是相信高薪資帶來高數字化成長,也是留才的不二法門。
但隨著一波波新世代青年湧入職場帶來新的觀念,加上疫情讓人開始省思職涯的意義後,現在員工對於職涯價值的想法已不再侷限薪資的高低,更在意是否能夠更具有靈活性的配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圖/取自Unsplash,攝影:Malte Helmhold。
勞動力市場是一個動態的版圖,每次變化的原因都不盡相同。有時候是暫時性的變動,有時候是整體結構性的問題。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人才短缺問題和彈性工作方式都被判斷是暫時性的變動,會不會成為未來的常態沒人能夠保證。
但確定的是,透過疫苗普遍接種和疫情減緩的狀況下,那些經濟復甦快速的市場正在嘗試與調整人才的招募方針。企業也在摸索與尋找跟員工之間都能夠接受的勞動力解決方案,以面對完全解封後超高效供應鏈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