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作《大腦會說故事》(The Storytelling Animal)中,美國華盛頓與傑弗遜學院英文系教授哥德夏(Jonathan Gottschall)描述,人類是個沉迷於故事的物種,我們的心靈對故事毫無招架之力。
每個故事都是心靈的一場旅行,而每場旅行也將產生一個故事。若每座城市,都可以被視為旅行的目的地、以及在地心靈的交會之處。打造一個舞台來呈現這個交會的成果,便是「挺好Talk。Say台灣」的目標。
走過高雄、屏東與基隆,這個以打造城市「會話資本」為己任的平台在2022年來到淡水。花費半年時間,端上6個淡水故事。不僅要於外擴展鑑賞淡水的視角,也要於內建立本地居民的認同與光榮感。
圖/挺好Talk創辦人張幼霖 ,黃菁慧攝影。
說到淡水,大家或許知道這是全台百年建築最為密集的城鎮,或許會想起河岸的夕照美景。但不一定知道協助打造今日淡水市鎮的建設團隊如何看待建築與當代生活的關係,也不一定知道手持相機記錄家鄉風景四十餘年的知名耆老非淡水不拍的原因。
4月底,在2019年開幕的滬尾藝文休閒園區內, 6名獲「挺好Talk」邀請的在地講者輪番上台發表18分鐘的演說,分享自己在淡水的人生歷程。其中除了參與建設滬尾藝文休閒園區的將捷集團執行長林莉婷、熱衷文史傳承的在地攝影師程許忠,還包括在地經營料理、書店、音樂、導覽及課程的多名「職人」。
圖/「挺好Talk」策展人張幼霖,挺好Talk提供。
為什麼是「職人」?「挺好Talk」策展人張幼霖解釋,在與一座城市互動時,會遇見三種人。一種是在地居民,一種是來此拜訪的旅客,還有一種特別吸引他目光的,是在此地發揮一己之長的職人們。
這些職人或許是土生土長於此,或許是來自外地。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受到這塊土地的某些特質吸引,決定在這裡「經營自己的創作」。不僅是這座城市支持了這些職人,他們的貢獻也成為了城市的養分。
張幼霖描述,「挺好Talk所做的,就是讓大家看見,由地方職人逐漸堆疊出的一座城市的豐富性與多元性。」
人稱「阿忠哥」的程許忠表示,一開始是由朋友引介,才與策展人搭上線。來自高雄的張幼霖,幾乎總是這樣「闖進」一個城市,倚靠網路社群媒體、朋友人脈介紹,來尋找適合上台分享的職人講者。
圖/在地職人程許忠,黃菁慧攝影。
每場「挺好Talk」,大約要花6個月時間籌備。從尋覓職人、登門採訪,到選定講者,開始準備演講內容及登台訓練。程許忠表示,這期間雙方持續維持一周實體會面、一周電話聯繫的密切聯絡,將人生的精華故事擠進不到20分鐘的短講中。
程許忠回憶,當時張幼霖跟著走了一遍他平時帶領導覽旅行的景點,隨即以「外地觀點」將這些地點整理為四大主題、四大路線,令他印象深刻。程許忠笑稱,以後自己導覽也可以承繼這個架構,「這也是共同創作出來的。」
圖/淡水在地的雜貨店,黃菁慧攝影。
「挺好Talk」的基礎概念,是以故事作為「地方品牌」的會話資本。將地方視為品牌加以管理、經營,已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張幼霖觀察,許多組織層級的思維還停留在推銷、行銷的層級。即便一檔檔的城市活動辦得出色,吸引人潮、提升知名度,但活動結束後也有如放完的煙火,難看出長期性的累積。
「活動可以千變萬化,但本質的東西需要真正釐清。」張幼霖表示,「如果可以從公關角度思考,從自己說自己好,走到讓別人來說你好,這件事可以更不一樣。」
一個地方能夠吸引旅人、留住本地人的本質,張幼霖認為正是這些「人」。「人是讓我們(對地方)產生依戀、想要重遊的關鍵。」他說,「每個地方孕育出來的人都不太一樣,那為什麼不就讓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來定義『城市品牌』?」
這次與「挺好Talk」合作的將捷集團董事長林嵩烈分享,活動當天,也是集團30週年慶祝茶會,「但我們選擇將舞台讓給淡水。」許多獲邀賓客對這不同於一般集團週年慶祝活動的形式感到相當驚訝、驚喜,也對淡水更添增了親切感。
圖/社會網絡創辦人張幼霖Steven(左)將捷集團董事長林嵩烈(右),黃菁慧攝影。
林嵩烈表示,將捷金鬱金香酒店與當地商家一同經歷了疫情的衝擊,也盼望一同走下去。在活動之前,集團已與部分商家有合作關係,也期望在此基礎上持續深化與當地的連結。
例如,講者之一「阿忠哥」的個人攝影展,已於5月21日起在滬尾藝文休閒園區內開幕。程許忠表示,先前因為地緣之便,也時常到園區的商場、餐廳與草坪走走,但這是第一次與營運方有了直接的聯繫。目前雙邊也在洽談未來合辦暗房沖洗體驗活動的可能性。
從2018年在高雄出發,「挺好Talk」累積4年的經驗在今年首度向媒體發聲。策展人張幼霖自認平台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已準備好讓自己再進化。
一個方向是在客製化專案外,也經營長期贊助者,讓團隊可以走訪更多地點,用故事點亮更多城市。
張幼霖也認為,「挺好Talk」只是一項技巧,還能應用在觀光旅遊以外的領域。他表示,「現在很多企業也用ESG論述自己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走進永續的主題。」
圖/淡水龍山寺,黃菁慧攝影。
張幼霖強調,「挺好Talk」不只是一場活動。透過上台分享,這給予了職人講者回顧自己的過去、展望未來的機會。也在籌辦過程,讓主辦方以不同的視角看待自己所在的城市,鋪下與地方共好的基礎。
或許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人與人的接點,為地方留下更多記憶。這將是更多故事的起點,而非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