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講過一個知名的寓言,叫做「刺蝟的兩難境地」。
某個酷寒的冬日,2隻刺蝟為度過難熬的寒冷,所以緊緊貼在一起取暖。
但牠們發現,自己身上的銳利刺針會刺到對方。於是2隻刺蝟不斷重覆嘗試,終於找到被對方針刺到,也不會疼痛,還能互相取暖的絕妙距離。
因此「刺蝟法則」即所謂的「心理距離效應」,也是上司和部下之間,必須找出的最佳距離。
為找出適度的心理距離,重覆溝通、理解對方及自己的特質,這樣的共同作業是不可或缺的。
於是,心理學家透過上述故事來說明,領導者應如何保持與團隊成員的適當距離,既不特別疏遠,卻又不會招致侮慢。
尤其,組織成員的負面情緒,其實可以被好好善用,也應該被仔細中和,如此既可當作組織動力,也能及早預防或妥善處理。
當人際關係良好和人際關係很差的同事在同一個職場共事時, 管理者該如何管理。
如前所述,不論從領導者觀點來看,或從資訊分享的觀點來看,都認為「跟主管在資源交換方面交流得愈好的部下,表現愈好」。
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理解,主管與下屬在積極建構人際關係時,容易發生2個危機。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Sigmund。(示意圖,非內文畫面)
第一個危機是跟上司關係太好時,會產生窒息感。
一個積極向上的部下,就算面對上司嚴苛要求,也會想辦法達成,此時部下會產生壓力。
有關於這一點,美國經營學家哈里斯等人,透過企業調查得到了實證。
取得上司提供的資源,或跟上司有良好關係的部下,他們為達到上司期待, 反而陷入相當大的壓力之中。
也就是說,跟上司關係太好或太差,都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主管會持續不斷的把工作丟給2種人。
一種是交付任務後,會拚命取得優秀成果的部下;另一種是不會抱怨、完全服從的部下,但在調度部下時,還是要有個限度。
另一個危機,是與上司關係不好的下屬。
這種下屬過度感受到危機意識,所以很在意周遭環境,做起事來很難發揮原有能力,無法讓工作有良好成果,也很難對職場帶來正面影響。
負面氣氛會讓在場每個人都不自在,也無法展現能力,但只要加以改善,與上司「關係沒那麼好」的部下,做好以下A與B兩大心理建設,就算大家的人際關係各異,也能成為提升組織表現的原動力。
跟上司對應雖有差距,但也是「沒辦法的事」,對於這一點,部下需抱持一定程度的理解。
「所謂的上司,就是應該對每個下屬都平等以待」如果大家在職場裡有這種潛在理解,那上司的差別對待,便不符合這規範。
可如果公司規定「上司必須依照部下的業績或對企業的貢獻度而提供部下資源」,會怎麼樣呢?
依照工作重要性和對公司的貢獻度不同,上司的對應自然有所偏頗;從提升生產性的觀點來看,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下屬也能認可上司的對應。
這樣,下屬應該就能理解,「這也是沒辦法的」吧。
說得更精確一點,資源交換的量或質,以及伴隨著的關係差異愈大,上司愈能做出適切的對應。
如果上司能給自己更多資源,讓自己負責的工作愈能順暢進展,部下就不會面臨無從發揮的局面。
靠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讓關係比現在更好」,部下要有這樣的期待。
當然,大前提是下屬能夠健全、持續地拿出成果,不使用諂媚上級等手段,就能創造有建設性的人際關係。
也就是說,想成立良好循環的條件,在於領導階層正確的「考核能力」。
主管必須給予員工適切又公正的評價,且下屬對此有所深刻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事。
畢竟,新員工或中途錄取的員工等,這些剛進公司的人,不見得能與「已經和上司建立良好關係的同事」放在同一個模式上觀察。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Sigmund。(示意圖,非內文畫面)
不管是再怎麼優秀的處方箋,都不一定適用於所有職場。
在組織心理學上,有些理論歷久彌新,但人際關係的差距,卻不是簡單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
能夠理解的是,人際關係的差距會受團隊規模影響。
同樣程度的人際差距,在小團隊與大團隊中,對於團隊成員的影響力也各異。
北京科技大學的蘇教授等人,以在中國製造業及電氣通訊相關公司為對象,進行了調查。
在研究過程中,蘇教授將受試者分成小規模的4至5人團隊,以及約10人的大規模團隊。
依據分析結果,首先在同團隊內,就算有遠近親疏之分,但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下,只要同心合作,還是能提升團隊表現。
然而當差距變大,好比有跟上司關係極好的下屬,也存在關係極差的下屬,向心力與表現就會變得低下。
這結果顯示,上司與部下的關係差距不能太大。然而,這研究結果還有後續。
那就是,小規模團隊在人際關係上的差異,其影響大於大規模團隊。
人數少的團隊中,一旦有下屬諂媚上司的情況發生時,員工就無法同心合作,自然無法提升團隊表現。這是在理論上也能說明的結果。
團隊中,圍繞上司一人的關係,結合了代表受主管重視的內部集團(自己人)與相反立場的外部集團。
和大規模團隊比起來,由於小規模團隊中,成員之間對彼此存在有更明確認知,所以非常清楚上司交代的工作,以及有利資源會往哪跑。
這樣的狀況,只會讓彼此之間產生不愉快的感覺。
資源被剝奪的人,會對拿到資源的人產生敵意與嫉妒,而佔上風的人,則會有優越感和輕蔑對方的心情。
因此,主管在人數少的團隊上,更需努力建構差異性小的良好人際關係。
以上舉出的職場管理危機,都是企業經營者、團隊領導者必須留意的。
最後,除領導者、管理者,我也想對「被領導」「被管理」的部屬說一些話:如果職場內的人際關係很難處理,不妨就借助外部力量吧!上司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不一定是最好的資源。
幸好在職場不僅只靠一個部門或單位就能論斷成敗,我們要好好活用這一點。
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差異,原因來自上司或部屬擁有的物質及心理上的資源。
一個人際關係已經差不多固定的公司,與主管較不親近的下屬,會無法取得足夠資源,加上各種資訊與支援不足,獲得的協助當然更有限。
換言之,對部下而言,彌補這些不足之處,尋求職場外的支援,就能達到自己的任務目標。
如果能在職場外找到協助自己、並提供支援的人,可能就有意想不到的發展、更廣大的人脈。
又或者,藉由外部拿到的資源,能進一步理解上司所說的話,背後真正意義和意圖。
這會讓我們掌握到更多細節與自信,對公司來說,也是一種價值。
圖/書籍《刺蝟法則:靠太近會刺傷彼此!不靠近又無法合作?活用組織心理學,做到管人不用抱怨,被管不會抱怨》好優文化提供。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刺蝟法則:靠太近會刺傷彼此!不靠近又無法合作?活用組織心理學,做到管人不用抱怨,被管不會抱怨》書摘資料,好優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山浦一保
立命館大學運動科學健康部教授。專攻產業・組織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
長年研究企業與運動隊伍的「領導力」與「人際關係」,並曾在福知山線脫軌事故後,立即加入針對JR西日本的組織調查;此外,還實地參與包括破產重建後的JAL的組織研究。
其研究主題,主要是各組織如何適應各種變化、差異的環境;組織中,個人正向積極發展,並讓人際關係能透過圓融溝通得到支撐的方式。
此外,上司與部下建構互動良好關係的法則,以及優勢下打造優異團體表現的實戰,也是他的研究重心之一。
山浦一保的研究,並非純粹的理論,而是進一步結合現場觀察,可說是日本相關領域的代表性人物。
譯者簡介|呂丹芸
輔大日文系畢,曾留學日本2年,現為兼職譯者。
譯有《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我,其實可以不孤獨》《未來消費新型態》《在寂寞中靠近》《只想好好結個婚》《小數據騙局》《才不是魯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