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於4月10日落幕。連江縣長劉增應肯定,10年願景已成功跨出第一步,第二屆預計2023下半年回歸「今天雖然是暫時劃下句點,明天就是第二屆的開始!」
據官方統計,即便在疫情警戒中,首屆馬祖藝術島觀展總人次超過3萬。值得注意的是,從2月12日開展起,各展區觀展人次幾乎每週穩定攀升。最後閉幕週更計得5700多名訪客,是首週近4倍之多。
表現亮眼,但籌畫團隊考量疫情、季節氣候與馬祖聯外交通等不確定因素,事前並未對量化KPI設下太高期許。更重要的,是透過啟動馬祖藝術島開展的10年質化效應。
要將藝術、文化、設計等元素融入縣政治理,帶動全島人民一同參與、擘劃未來願景,「馬祖國際藝術島」能否成為答案?
圖/《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空間展覽照片。圖片來源成大設計中心。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戰地政務解除後,馬祖原先依附於軍人的商業活動被迫轉型,走向觀光立縣的施政方針。
即便受居民支持的博弈公投未能落地,在藍眼淚、戰地文化與歷史聚落等豐富觀光資源支持下,每年旅客已攀升至20餘萬人。
這些旅客,為馬祖帶來了觀光收益,但對這塊土地的長遠發展來說,他們是不是最「對的人」?
在連江縣政府文化處處長吳曉雲眼中,來的是什麼樣的人,比來了多少人更加重要。
圖/連江縣長劉增應表示「馬祖國際藝術島」是台灣首個以10年為願景的藝術行動。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什麼是對的人?」吳曉雲說「我現在的解讀是,可能就是肯為這個島嶼負責任的人。」
馬祖一大旅客來源為旅行團團客。團體出遊雖可壓低旅費、吸引更多人前來,但在細細品味地方風情、佳餚美饌,以及與當地人民交流上,也具有不少限制。
馬祖邁向守護生態、培育文化的永續之路上,勢必要與外來旅客一同合作。
「我們對這個島嶼,當然有我們對土地的喜愛與感情」吳曉雲解釋「這些來的人,是不是也能一樣回應這份情感?」
根據回收的近400份深度訪客(至少走訪3個藝術計畫)問卷結果,藝術島確實成功觸及到一群不同客群。
訪客組成中,超過7成來自台灣。這其中有73%的人,是第一次來到馬祖,且超過半數具有藝術、建築、設計、文史相關背景。
也相當引人注意的是,有32%訪客是獨自前來,這是與習慣跟團出遊相當不同的客群。
這群新的「風的人」,有望以更深入、慢遊的方式,欣賞馬祖獨特的美麗,並為數10年來推動馬祖轉變的「風土交會」效應,帶來更多元的可能性。
反觀「土的人」,也在藝術島期間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討論熱度。
「從過去到現在,沒有任何階段像這一陣子,文化被討論得這麼熱烈」吳曉雲說。
不只是本島的藝文人士,旅台的馬祖藝術家、台灣以至國際的藝文圈,全都被「捲了進來」,提振馬祖文化的可見度。
首屆藝術島呈現8項藝術計畫、共39件作品,其中並非每件作品都為藝術島特別打造。
例如,這次展出《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的梅石村軍官、士兵特約茶室,是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下自2018年起修復再生的據點。展覽本身,也呈現馬祖14處軍事據點已在進行中的改造構想。
圖/馬祖國際藝術島當代建築選件展出的《戰地轉身,轉譯再生》梅石村軍官、士兵特約茶室。圖片來源立建築師事務所。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將馬祖諸多已經在進行的文化計畫納入展覽中,吳曉雲坦白,其中是有預算的考量。
但在資金限制下,策展團隊巧用既有資源,邀請更加貼近本地的策展人,而非重金請來國際名牌,最後反而推出一場更能多方面呈現的馬祖過去、現下與未來展覽。
「我們沒有走奇觀型的路線,而是端出一個反省自己的展覽」吳曉雲表示,這一點後來亦獲藝文圈同業的肯定。
在展後立刻進行的交流檢討會中,縣長劉增應肯定「馬祖國際藝術島品牌已經建立了」下一步將註冊商標,並試著與產業結合,產出更多相關文創產品,擴大收入來源,提升自負預算的能力。
團隊也意識到,在致力向海外推廣首屆馬祖藝術島時,於島內的溝通相對不足。第二屆的籌備中,有必要擴大餐旅業者、在地導遊與一般民眾的參與度。
這也才能讓文化行動,不只是由上往下的指導方針,而真正成為各島開花、讓人民感到自信的一場長期性運動。
圖/共同主辦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文總副秘書長李厚慶。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共同主辦藝術島的文總副秘書長李厚慶回憶,這次籌辦藝術島的過程中,藝術家們與在地居民的交流互動,以及居民給予的回饋,往往是令他印象特別深刻之處。
李厚慶舉例,這次文總為擴大藝術島跨領域觸角,特別與地圖式社群App「Swiper滑吧」合作,旅客可以在遊覽馬祖四鄉五島時,在作品活動地標打卡累積數位幣。
這為用慣谷歌地圖等數位導航服務的台灣旅客旅程增值,但對於谷歌地圖服務還不完備的馬祖居民來說,更是家鄉地理環境結合數位應用的一次特別體驗。
李厚慶也表示,這屆藝術島就成果論,除觀光產值,在文化深耕、地方創生、國際交流與居民共創等層面,都看得見影響外,他也期望馬祖藝術島的案例,能為台灣提供一種縣政治理的態度與可能性。
「每個縣市都有不同條件、不同期待與不同特色。每個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體適用的準則」李厚慶說「治理和文化一樣,更多元,就有更多可能性。」
圖/馬港馬祖劍碑。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首屆受疫情影響延後舉辦,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仍預計在2023下半年登場。
除加強國際與本地參與度外,目前正在進行的馬祖多項文化計畫成果,也可望繼續被納入藝術島內容,一併展現。
藝術島將不只是紀錄並呈現馬祖文化的載體,自身也會在10年進程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影響與故事。目前,只是開端。
「時間很長,我們不急著一次都要表現出來」吳曉雲說「10年後,應該是許多藝文硬體到位,很多藝術家在創作,到處都很美好。我們是這樣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