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開放的教學及討論空間,輕型無人載具原型機,咖啡廳與巨大的大數據台灣島,這些都是全新落成於北科大的「城市科學實驗室」(CSL)內部可見的景色。但最重要的,還是在裡頭活動、研究的人。
由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主導,「城市科學實驗室」的國際網絡遍及全球約30處城市。與北科大合作的台灣首座共同實驗室在2017年成立。但有一個專屬自己的家,這還是頭一遭。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研究科學家、北科大CSL代理主任林家樑博士在專訪中解釋,有了更多空間與人力,可望在過去幾年累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國際聯繫。不僅是歡迎國際挹注,也凝聚台灣科技、創新能量,讓在地的知識得以與全球共享。
圖/取自City Science Lab - Taipei Tech FB。
曾在台、美兩地受教育的林家樑表示,台灣在技術面上的教學是非常優秀的,為學生打下了良好的技能基礎。而台灣學生的認真與執行力,在國際舞台上也毫不遜色。
MIT城市科學實驗室可以協助的,是將學生們的這份技能與知識用在正確的位置,並提供一個環境,讓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們得以彼此交流、創新,為自己的能力想像出更多元的可能性。
哪裡是「正確的位置」呢?這必須在真實的世界中尋找。
林家樑解釋,MIT城市科學實驗室探討未來城市的生活、工作與移動運輸的樣貌。這是一個由人出發、也以人為目的的過程。
意思是,這套研究進路認為,應先了解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的實際需求,才能據此打造出一個造福各年齡層的居民的城市,讓人民的生活更好。
在這個「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的概念中,實驗室應該是「活的」。各種設計方案,應該在現實世界中測試,以確認它們的價值。一套理想的科技設計成果,不一定是採用了最先進技術的那些,而是最能回應使用者需求、可適應實際環境變化的方案。
讓學生的技能與潛力得以在真實世界中發光發熱,為社會帶來實質的正向改變,是實驗室的一大期許。
圖/林家樑提供。
「在MIT,教授們通常會問的問題是,」林家樑回憶,「你(設計)的東西對人、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是什麼?」
而要讓創新產生實質的影響,有三大要素。它們是科技、設計,以及政策。「MIT有前兩個,但我們沒有最後一個。」林家樑說,「所以地方政府的角色就在這裡。」
最近,城市科學實驗室也與長久的官方夥伴新北市政府擴大了合作範圍。在新北交通局的支持下,協助蒐集、整合捷運站出入口人流資料。
這是因為,要了解城市運作的現況、了解居民的需求,數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林家樑直言,「在MIT,我們都很喜歡數字。數據提供了一種不同於觀察(observation)的途徑,讓我們了解城市是如何運作的。」
例如,透過分析城市共享單車的使用數據,能夠找出最常被使用的單車道來優先建設,鼓勵更多人用單車移動。也可以將既有資料匯入預測模型,推測在新建某些單車道後,可能對市民活動帶來什麼影響。
圖/新北市政府提供。
由於全球許多共享單車系統都採用了共享單車資訊流通用規範(GBFS),這使得不同城市的數據、與其中含有的經驗與知識,可以更容易地分享給其他城市。
如何鼓勵、協助公部門善用數據,養成利用數據做成良好決策的資訊力,也是城市科學實驗室的另一目標。
除了協助決策,林家樑認為,數據也有助於公部門與市民溝通。
例如,新北產業園區五工路一段的環狀線站點,曾因出土段的位置及設計引發周圍居民及產業園區員工質疑、抗議。
如果政府能夠將以數據為本的評估過程,以模擬模型等簡明易懂的方式與市民分享。清楚地讓人民了解,高架橋完成後對當地的交通、人流等動線會有什麼影響,便有助於弭平溝通上的落差。
就這次疫情來說,疫情擴散的現況、政府公衛政策如何變化,許多市民以至於企業主都倚賴著即時的、正確的且清楚的公開資訊,來調整自己的行動與商業策略。這也是政府與人民信任關係的重要基石。
圖/取自Pexels。
林家樑指出,實驗室的一貫原則是支持開放資料、提升資料透明度。「當可用的資料的種類更多,開放更多人一起參與,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其中可能有一些是對市民很有幫助的。」他說。
林家樑也提醒,即便台灣政府的資料開放度已經相當高,但開放資料並非數據量大即可取勝。數據中的含金量,更是產出有效應用的關鍵。
不過,城市科學實驗室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教育。林家樑表示,實驗室認為,改變的動力來自於城市、來自於社群。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分區的既有紋理與居民的需求都可能不同,也因此需要不同的規劃與設計。
因此,我們需要許多具有資料素養、有改變的技能與動力的在地居民,來促成城市朝向更好的未來轉變。
「例如,巴黎講『15分鐘城市』的概念,這其實是一種生活型態。」林家樑描述,「那台北是不是更適合講『5分鐘城市』?我們可不可以在5分鐘內獲得各種生活機能,新的捷運路網能在5分鐘內帶我們到哪裡?」
「為自己發展出一個適合我們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這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挑戰。」在這樣一個跨領域的培育場,為台灣訓練出下一個世代的城市建築師,在各個地區設計出未來宜居城市的樣貌。是林家樑將所知、所學跨海帶回台灣與年輕一代分享的一大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