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及建物:簡言之就是房地產,這個物業的地產,是自有或租賃。
很難講哪一種方式較好,如果在房地產長期看漲的地方,持有房地產,能在經營酒店的過程中讓土地持續增值,經營得愈好、土地的價值會提的更高。
就像只要麥當勞、星巴克的所在地,不管本棟樓、隔壁店面都會漲價的概念,只要帶來人潮及消費,房地產的價值就會提升。
反之,若土地價值沒有太多前景、土地處在高點的地方,以租賃之輕資產方式經營,會是比較合適的做法,主要賺取酒店經營的利潤、管理財,未來出售時的品牌也可以估價。
自創品牌是個挑戰,營收無需分潤,行銷及通路上需要花費較大的經營功夫,方方面面都要具備,才能從零到有打造一個品牌。
掛牌的方式可以縮短這段路程,市面上看到的國際品牌,如君悅Hyatt、萬豪Marriott;國內自有品牌,又如晶華、老爺系統,在建置完整的系統上,直接用於你要開的酒店上,省掉初期的建置、品牌塑造、行銷及客房管理等。
若是較大的國際品牌,還可直接串連其品牌客戶忠誠機制,讓全球客戶透過會員機制可以推銷、引導旅客進駐,雖營收會被抽成,但至少在公司運作的過程中,有專家幫你看著,確保這盤生意的營運沒有問題。
圖/立宇資本提供。
OTA(online travel agency)線上旅遊平台,如Agoda、 Booking.com等全球巨型的平台商,擁有可觀的會員數,也有各自的會員機制及回饋方案,吸引更多的旅客至其平台訂房、消費,並提供其他服務(如訂車、保險、飛機票、旅行團、訂餐廳等)。
面對線上訂房平台與共享經濟模式(Air BNB)的挑戰,酒店經營者能否穩定在產業中主導的位置?
OTA整併各種旅遊元件,在OTA平台多元蓬勃發展下,酒店與之合作能借助其曝光度行銷,更能觸及全球性,多元客層、增加通路、精簡人力、甚至藉由OTA多元服務補足酒店未提供產品等,對酒店皆為正面影響。
但對OTA依賴的程度愈高,也造成酒店與其對等關係漸漸失衡,OTA佣金提高,更成為酒店一大痛點。
OTA與酒店存在價格競爭,而酒店透過強化會員機制、結合酒店內部資源,如餐飲與OTA抗衡。
雙方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然而綜合各項結果,兩者的合作模式多於競爭模式。
若酒店要避免過度依賴OTA,應透過改善商業模式和經營策略,來穩定自身在產業中的地位。
如「強化官網」或「發展會員制」「建立品牌價值」、與顧客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以「服務」及「實質回饋」將顧客轉化為酒店直接經營的回頭客。
相較於其他動產,不動產的保存是更穩定且安全的,受時間或社會情勢的影響,也相對小。
此外,酒店除了作為不動產,也可以是現金流的來源,更有品牌的附加價值。
酒店的傳承,不只是留下財產,同時也給予地位和聲望,作為世代傳承的載體,是最合適的選擇。
酒店是平時的休閒選擇,像是買了一棟可以賺錢的別墅。
想像一趟家族旅遊,或親朋好友來訪,以老闆身分在自己的酒店接待客人,除了省下選擇地點的麻煩,更增加一種回家的親切感,並自然而然多出一個話題。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 Yuliya Pankevich。(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酒店生意跟純粹房地產的租賃,多了一個每日的現金流,客戶check in、check out和餐廳營收,都是很不錯的現金流,也鮮少有廠商欠款的問題,是個收現金的高級事業。
近年來,仲介或相關職業普遍被黑化,有相當的資產,卻沒有明確的社會定位。
成為酒店股東,把資產實質化,則可成為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地位象徵,提升在社交場合的定位。
美國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別人貪婪,你要恐懼」,事實上「別人恐懼時你可以貪婪」。
目前全球酒店投資正處於這樣的狀態。此時進場可以挑到好或、好價,惟須慎選、做好評估,確保自己投入的資金。有朝一日一日能讓自己擠身超級富豪之列,傳家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