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馬祖利用自身的地形變化與優勢,透過一場場的馬拉松賽事推行運動觀光;同時推廣「海上看東引」「全國最長的藍色公路」 等海洋遊程,攜手發展海上遊憩。
人文方面,馬祖也從原先沉重肅殺的戰地歷史背景,轉化為悠閒獨特的戰地觀光;搭配燕鷗、暗空觀星、大坵梅花鹿等主題生態旅遊,讓這座小而崎嶇的列島本身即是賣點。
圖/馬祖的戰地色彩濃厚,反而成為近年來的觀光特色之一,例如七七據點的坑道展場。 天下文化提供。
1987年,台灣本島解除戒嚴令,金馬地區則延遲至1992年才解除。面對遲來的地方自治,連江縣政府首先將馬祖未來的發展,定調為「無煙囪的產業」,並以「觀光立縣」為主軸。
然而,偏遠離島的觀光發展與交通密不可分,隨著1994年北竿機場開航、1997年台馬輪啟航、2003年南竿機場興建完成,到2015年,最後加入台灣馬祖之間運輸工作的台馬之星航班,透過2座機場與2艘客貨輪建構而成交通網絡,馬祖才慢慢被外界看見。
馬祖的面積狹小,總面積29.6平方公里。連江縣交通旅遊局局長林長青認為「若攤開世界地圖,馬祖幾乎小到看不見,但也因為這份迷你,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楚掌握自己的觀光定位,將自身特色發揮到淋漓盡致。」
圖/高低起伏的地形,充分顯示出馬祖的硬地特色。天下文化提供。
去過馬祖的人,對馬祖高低起伏的地形想必印象深刻,甚至一般人,還會將平地少、地形崎嶇視為一種缺點。
此外,早年馬祖為配合軍事需要,建構水泥材質的剛性路面,也使得馬祖地面,除了崎嶇之外,更增添「硬地」特色。
然而,連江縣政府在發展觀光的路上,偏偏逆勢操作,將缺點化為優點。
每年依照季節與不同地點,規劃4場馬拉松賽事,從3月的「北竿硬地超馬」、8月的「東引軍事越野」、9月與西莒方塊海共同行銷的「莒光定向越野」,到11月於南竿舉辦的「馬祖馬拉松」,一面運用陡峭地形,吸引各方跑者前來挑戰自我;一面透過賽道規劃,將軍事坑道、閩東廟宇、地景地貌串連起來,參與者完賽後,還能獲得一瓶高粱紀念酒,完美融合運動休閒及觀光活動。
圖/馬祖境內,保存了數量眾多的坑道、砲台等軍事遺跡。天下文化提供。
同樣將劣勢轉化為優勢的,還有戰地元素。
馬祖在1956年到1992年間,經過了長達36年的軍管時期,在地居民歷經種種,難以為外人訴說的苦澀與不自由,卻也因為這段歷史脈絡,保留下來密度極高的坑道、據點、砲台等軍事遺跡,單就坑道就多達256座,讓馬祖不只是一般漁村,還多了顯而易見的戰地色彩。
走過「單打雙不打」「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那個隨處都是衛兵哨及禁區的年代,馬祖許多戰地遺跡紛紛改造為書店、咖啡廳與民宿;勝利堡則轉型為馬祖戰地文化博物館;昔日的坑道,除了融合獨木舟划槳體驗,也透過藝文活化場域,舉行坑道音樂會。
文化處近年更透過醞釀多時的「國際藝術島」, 以美學層次呈現戰地的質感與內涵。
馬祖獨特的地景與聚落風貌,除吸引電影《花漾》,前來東莒的大浦港與北竿芹壁取景,亦有《國際橋牌社2》《惡作劇之吻2》等電視劇,以馬祖戰地風情為背景,過往曾於馬祖服役的老兵,更對這塊土地擁有濃烈情懷。
因此,縣政府在推展觀光之際,亦會將回鍋的老兵及其後代眷屬,視為重要觀光客源,像是運用戰地口糧包再現懷舊軍情;或如東引鄉公所曾舉辦「君在前哨,老兵遊東引」活動,讓老兵可憑藉退伍令影本前來,領取高粱酒禮盒,當時,許多老兵時隔數十年舊地重遊,仍會流下兩行感懷的淚水。
圖/位於大坵的暗空公園,經常舉辦藝文活動,讓民眾能在這裡感受島嶼獨有的靜謐與荒涼氣息。天下文化提供。
馬祖的軍事地位,曾讓這座小島蒙上一層神祕面紗,外界難以窺探親近,也增添住在島上的人們,向外交流溝通的困難度;看似遺世獨立的封閉困境,卻也成為,完整保留馬祖自然生態景觀的契機與亮點。
自解除戰地政務到馬祖開放觀光以來,針對普羅大眾的旅遊客層,旅行社多半將戰地、酒香、閩東文化包裝在一起,因而吸引不少遊客前來體驗。
近年隨著自由行日漸普及、客群年輕化,旅客駐足馬祖的時間逐漸拉長、腳步也逐而放緩,更適合搭配別具深度的生態主題旅遊,諸如每年3到5月的雌光螢、4到9月的藍眼淚、5到8月的賞鷗活動,皆能夠呈現出馬祖獨一無二的自然生態。
談起馬祖的緩慢旅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東莒「大浦plus+」 計畫,運用「以X換生活」的概念, 提供為期10天以上的在地生活體驗,至今已累積上千人次的旅行者前來,是連江縣政府推廣慢觀光相當成功的案例。
此外,暗空公園的規劃設計與大坵島的梅花鹿,同樣也具有緩慢自適的旅遊潛力。
未來預計會以大坵或東引為場域,塑造成為暗空公園,這是繼合歡山之後,有望成為另一個被「國際暗空組織」認證的暗空公園,除了搭配燈光管制,包括路燈朝地不朝天、燈泡流明及色溫等設施的設計與調整,同時也將培訓一批星象解說員,透過星空觀察、夜間音樂會等活動,讓島嶼獨有的靜謐與荒涼氣息,再次展現出難以取代的氛圍。
至於近年來逐漸熱門的大坵梅花鹿,連江縣政府透過每年4到10月,固定由南竿開往大坵島的船班,搭配全年度由民間自營、從北竿橋仔開往大坵島的娛樂漁船,以及興建中的大坵橋等,以完善的島際交通提升旅遊便利性,讓遊客能夠更便捷的抵達這座僅有上百頭野放的梅花鹿、僅能透過徒步環訪的無人島。
圖/福正村。這幾年的馬祖,逐漸找出自己的優勢與特色,邁向一條無可取代、綠色低碳的永續觀光之路。天下文化提供。
曾經或正在規劃馬祖行程的人,或許都會對馬祖有一種又愛又怕的情感。愛的是這裡自然悠閒的生活步調,怕的則是不甚便捷的交通,以及詭譎多變的氣候。
即使交通不便,為馬祖發展觀光遊憩行程帶來無比的考驗與挑戰,但這座被海洋環抱的島嶼,仍秉持化缺點為亮點的精神,充分展現老天爺給予的天賦禮物,並轉化成無法被取代的特色,深深吸引著人們目光。
若以飛行時數來看,台灣與馬祖的距離其實很近,松山機場飛往南、北竿僅需50分鐘,從台中飛往南竿也不過1小時5分鐘。
但若透過船運,台馬之星目前仍保留基隆港至南竿的夜船,得8小時才能抵達,所耗費的心神與時間更是難以想像。
不過,或許搭船的選項看似速度最慢,卻是前往馬祖最獨特的交通運具。
曾從事港務工作的林長青這樣形容「夜晚10點,當台馬之星緩慢駛離基隆港,是長達近1小時的港內航行,此時從海上回望金光熠熠的基隆港都,一路穿過海堤、來到台灣海峽,站在甲板上仰頭看到的盡是一整片寧靜且浩瀚的星空」 這條夜間航行、全台最長的藍色公路,反而能成為馬祖海洋遊憩的一大亮點。
事實上,馬祖島小人少,陸地所能承載的十分有限,四面環海, 發展海上觀光為必行之路。
因此,在海洋遊憩的發展上,馬祖的獨木舟已行之有年,部分民宿也開始發展立槳(Stand Up Paddle,SUP)體驗。
然而,介於海洋與陸地之間,尚有一條視角獨特、別具潛力的深度主題遊程「地質生態觀察」。
因此,東引鄉公所已率先於2015年推出「海上看東引」活動,近年來連江縣政府更積極規劃地質公園、成立馬祖地質協會、培訓地質解說員,讓遊客能從海上回望馬祖島壯闊的地質地貌,解語古老岩石深藏在歲月中的故事。
圖/在南竿的福澳港,每天定期有許多交通船往來馬祖的四鄉五島。天下文化提供。
離島地區資源有限,垃圾清運也高度仰賴台灣本島,這項劣勢,迫使連江縣政府在發展觀光的過程中,必須早早的掌握國際趨勢,將永續思維納入其中。
譬如,連江縣政府與在地的旅行社、民宿及餐廳業者已逐步達成共識,避免提供一次性的瓶裝水、洗髮精與沐浴乳包裝、免洗餐具,目前馬祖共約218間民宿及旅館中,已有29間符合綠色環保旅店的標準。
在水資源部分,不僅與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倘若缺水,也無法談及任何觀光發展。
因此,面對極端天候以及愈益頻繁的乾旱挑戰,連江縣政府爭取經費,自2021年起,全面提升南竿海水淡化廠的每日供水量,現已提高到1500公噸。
此外,連江縣政府也替四鄉五島中唯一沒有海淡廠、原需仰賴地下水的東莒島設置海淡機組,以解決2021年曾遭逢的缺水問題。
不僅開源,亦要節流。除馬祖已施行數年的雨水回收再利用措施外,也讓島內家戶污水接管率達到68%,名列全國縣市第3名。
透過污水下水道的建置及活性污泥濾膜法(MBR)廢水處理系統,所回收淨化的水資源可做為植物澆灌、軍方與工程隊混凝土預拌所需水源, 還設置一座專用廢水的洗車場。希望透過完善的廢水回收制度,確保島嶼周邊的海洋生態。
英文有句諺語說得好「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或許為馬祖在通往世界的道路上,增加了些許關卡與挑戰,卻也因此讓這座小島,得以保留原始純淨風貌與踏實穩健的態度。
在發展觀光這條路上,不是一味的衝人次、拚流量,而是找出自己的優劣勢,轉換成為獨一無二的特色,邁向一條無可取代、綠色低碳的永續觀光之路。
圖/書籍《品馬祖.島嶼釀》天下文化出版。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品馬祖.島嶼釀》書摘資料,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