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台灣是出了名的工作時間過長,上下班沒有分界點,但經過一場疫情後,企業開始反思,關注員工身心發展並尋求解救方針。
根據2020年台灣勞動部工時統計,在40個國家當中台灣排名第四名,比鄰近國家日本、南韓相對更高。而同年賓州大學(Penn World Table)統計則顯示,在66國中,台灣位居第16名。從數據中顯示平均有四位勞工中就有一位是對於工作感到疲倦不堪。
從前不斷推崇多勞多得的價值觀,甚至有人經常愛把年輕世代的不成功歸因於不夠拼命。 但工時真的跟勞動力成正比嗎?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高級研究員Jon Messenger的工時研究報告中指出「長工時會令每小時勞動生產力下降」。
圖/一封信件,如果狀態佳時五分鐘就能處理完畢,但若精神不足、或是情緒差的時,可能來來回回半個鐘頭也還送不出去。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提供。
而《哈佛商業評論》,也發現南韓勞工每年平均工作近2200小時,貢獻GDP每小時約30美元。反觀法國每年工時少十分之一,每小時產生GDP,卻是南韓的兩倍。工作超時或是錯誤使用工具和工作方式,進而浪費成本,長久下來更容易失去公司競爭力。
新冠疫情後,我們更明顯看到人們對工作態度的轉變。事業曾經被認為可以定義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中生存,但現在人們更重視「如何工作,才能延長工作壽命」。
坐下來好好深思,我們真正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我們強烈的希望能夠從工作中成長,並且同時培養、掌握我們的身心健康,若能從兩者中取得平衡、穩定成長,就可成為階段性成功的定義。
圖/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提供。
其實賦予員工更大的工作靈活性,除了可帶來更愉快的工作環境外,也創造了更高效的勞動力。
由於近年是缺工趨勢的最高點,員工的工作壓力,是前所未見的窘境;這樣顯得建立員工職場信心如今更為重要且必要!
4種方式幫助企業與員工茁壯發展:
如何建立真正能聯繫彼此的環境比任何原則都重要。
其實工作環境若能讓員工得到安全感,讓員工覺得可以誠實而不受到評判;只要透過善解人意的管理角度將能提升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員工也能輕鬆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傾聽員工意見並認同他們的觀點是有價值的,可以建立信任並加強彼此的聯繫。
疫情期間,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一線職務,如醫護或生產線人員,由於全面性的職業倦怠增高,管理階層可透過積極鼓勵的方式來親近員工。尋找工作間隙來關心員工的工作狀態。比如鼓勵員工在休息時間到外面散步,進行真正的午休,或在壓力時刻專注於自己的呼吸,而不是透過3C產品紓壓。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Scott Graham。
工作成果才是真正的關鍵,而不是員工如何、在何處或是何時完成。出勤率並不是衡量企業成功的標準,若能賦予員工靈活性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保持專注,其實有助於提高生產力。
有效的利用時間,舉例提前5到10分鐘結束會議,讓每個人都有時間恢復精力,避免過度疲勞。讓團隊成員知道他們何時可以下班,經營自己下班後的人生。
透過主動詢問員工的感受以及了解他們在意的事物作為會議的開場,企業可以了解員工重視的是什麼議題;將其同時與回饋社會結合設定成工作目標。
使員工了解自己有能力成為可為社會群體與自己利益的擁護者,有助於維持勞動力的蓬勃發展。
追根究底,如果台灣企業重視公司未來的營運表現,就必須要有意識並針對這樣的情勢有所改變計劃,不單單只是一兩天的工作坊,就能改善;這些往往都需要一整年度以上的工作生活輔導,才可能有效幫助員工建立職場信心,同時也加強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