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勞工的工時往往過長,上下班沒有分界點,員工也可以「隨時加班」。然而高壓、高工時只換得勞動力下降

社會新鮮人上下班界線模糊?員工隨時加班「過度用力」感到疲憊

社會新鮮人上下班界線模糊?員工隨時加班「過度用力」感到疲憊 圖/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提供。
日期:2022-10-11

許多應屆畢業生都抱著滿腔的熱情進入職場,期待盡情發揮自己所長,成為團隊中的「好員工」。但日子過去,回頭檢視,很多人往往落得「過度用力」的局面,導致上班、下班分不清楚;再加上科技網絡進步,在哪都可以「隨時」加班,甚至不知道何時才能好好的下班休息。所以不論是社會新鮮人或職場老鳥,大部分都對現在的工作狀態感到疲倦且失望。

過去幾年台灣是出了名的工作時間過長,上下班沒有分界點,但經過一場疫情後,企業開始反思,關注員工身心發展並尋求解救方針。

根據2020年台灣勞動部工時統計,在40個國家當中台灣排名第四名,比鄰近國家日本、南韓相對更高。而同年賓州大學(Penn World Table)統計則顯示,在66國中,台灣位居第16名。從數據中顯示平均有四位勞工中就有一位是對於工作感到疲倦不堪。

高壓、高工時的工作品質,最終只會換來勞動力下降 

從前不斷推崇多勞多得的價值觀,甚至有人經常愛把年輕世代的不成功歸因於不夠拼命。 但工時真的跟勞動力成正比嗎?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高級研究員Jon Messenger的工時研究報告中指出「長工時會令每小時勞動生產力下降」。

一封信件,如果狀態佳時五分鐘就能處理完畢,但若精神不足、或是情緒差的時,可能來來回回半個鐘頭也還送不出去。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提供。圖/一封信件,如果狀態佳時五分鐘就能處理完畢,但若精神不足、或是情緒差的時,可能來來回回半個鐘頭也還送不出去。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提供。

而《哈佛商業評論》,也發現南韓勞工每年平均工作近2200小時,貢獻GDP每小時約30美元。反觀法國每年工時少十分之一,每小時產生GDP,卻是南韓的兩倍。工作超時或是錯誤使用工具和工作方式,進而浪費成本,長久下來更容易失去公司競爭力。

延伸閱讀

準時下班被老闆黑、請假看主管臉色!台灣公司職場潛規怎來的?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高工時戰役,企業如何幫助員工恢復職場信心

新冠疫情後,我們更明顯看到人們對工作態度的轉變。事業曾經被認為可以定義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中生存,但現在人們更重視「如何工作,才能延長工作壽命」。

坐下來好好深思,我們真正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我們強烈的希望能夠從工作中成長,並且同時培養、掌握我們的身心健康,若能從兩者中取得平衡、穩定成長,就可成為階段性成功的定義。

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提供。圖/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提供。

其實賦予員工更大的工作靈活性,除了可帶來更愉快的工作環境外,也創造了更高效的勞動力。

由於近年是缺工趨勢的最高點,員工的工作壓力,是前所未見的窘境;這樣顯得建立員工職場信心如今更為重要且必要!

換位思考、拉近距離,將職場效益放到最大

4種方式幫助企業與員工茁壯發展:

1. 從「以企業為中心的文化」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文化」

如何建立真正能聯繫彼此的環境比任何原則都重要。

延伸閱讀

高階主管為何全45歲男生?女力產業翻轉「男9女1」靠職場3種人

其實工作環境若能讓員工得到安全感,讓員工覺得可以誠實而不受到評判;只要透過善解人意的管理角度將能提升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員工也能輕鬆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傾聽員工意見並認同他們的觀點是有價值的,可以建立信任並加強彼此的聯繫。

2. 重新定義「管理」,延伸管理價值

疫情期間,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一線職務,如醫護或生產線人員,由於全面性的職業倦怠增高,管理階層可透過積極鼓勵的方式來親近員工。尋找工作間隙來關心員工的工作狀態。比如鼓勵員工在休息時間到外面散步,進行真正的午休,或在壓力時刻專注於自己的呼吸,而不是透過3C產品紓壓。 

取自Unsplash。攝影者Scott Graham。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Scott Graham。

3. 不以工作時數衡量工作績效

工作成果才是真正的關鍵,而不是員工如何、在何處或是何時完成。出勤率並不是衡量企業成功的標準,若能賦予員工靈活性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保持專注,其實有助於提高生產力。

有效的利用時間,舉例提前5到10分鐘結束會議,讓每個人都有時間恢復精力,避免過度疲勞。讓團隊成員知道他們何時可以下班,經營自己下班後的人生。

4. 強調訂定目標的初衷,創造有意義的工作

透過主動詢問員工的感受以及了解他們在意的事物作為會議的開場,企業可以了解員工重視的是什麼議題;將其同時與回饋社會結合設定成工作目標。

使員工了解自己有能力成為可為社會群體與自己利益的擁護者,有助於維持勞動力的蓬勃發展。

延伸閱讀

人才短缺北北基失業率卻高於平均?疫後缺工5關鍵影響企業布局

追根究底,如果台灣企業重視公司未來的營運表現,就必須要有意識並針對這樣的情勢有所改變計劃,不單單只是一兩天的工作坊,就能改善;這些往往都需要一整年度以上的工作生活輔導,才可能有效幫助員工建立職場信心,同時也加強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與發展。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觀點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你職業算「狗屁工作」?職務40%沒意義,職場廢咖意外都超高薪
「安靜離職」才不是薪水小偷!歐美青年比台灣躺平上班族還廢?
勞資關係轉變5趨勢!多元包容、靈活彈性的職場成員工選擇關鍵
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

ManpowerGroup Taiwan 萬寶華台灣

ManpowerGroup是世界前三大的人力資源集團,擁有70年以上的服務經驗。Unleash the power of human potential是我們身為全球人力資源解決方案領導者的使命。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