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TT該文內容,原PO記得自己讀大學時「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叉口的三角窗店面是開21世紀,後來變成屈臣氏」,但時光飛逝,來到2022年4月,好不容易舊地重遊的他,意外發現「三角窗店面在招租」,事隔一週,再度來到公館商圈,該店面依舊沒商家進駐,空租狀態疑似已超過半年。
商圈沒落的場景,讓原PO當場唏噓不已,並提到羅斯福路上,也有很多店面招租,而他回想起自己大學7年時光,當時公館商圈每條路幾乎全都是店家,對比實在太大。
圖/國立台灣大學。取自Unplash。攝影者Andy Wang。
然而也因為公館變得「有點淒涼」,原PO因此納悶,雖然大家很愛說是少子化影響,但台大學生一點也沒有減少,甚至研究生還愈來愈多「為什麼公館商圈會沒落?」
對此,許多網友看了,除了認為疫情有影響外,也都紛紛直指捷運地下化這個關鍵變因,表示「以前住在中永和、新店的人都要在公館換車,捷運通車之後,那邊有很多年的時間還是很重要的轉車中心,又過了幾年,這個關鍵轉車地位才消失,以前是一個必須經過的地點,現在反而都是要刻意繞過去」「捷運路線更改,公館的位置不再重要」「以前在公館轉車的超多,現在少了非常多」。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Vernon Raineil Cenz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此外還有老司機補充說明,提到「其實跟台北車站周圍一樣的原因,由於『捷運地下化』,以前很多人會在公館附近轉車,是因為這個地方是大安、信義、文山、新店、永和等地的交界地,以前轉車會有人順便在附近逛逛,形成商圈。後來捷運通過地下以後,轉車停留的人大幅減少,也就沒落了,附近商圈本來就已經比不上東區實力,連東區都一直在沒落,更何況是差距甚大的公館商圈,人都轉移到信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