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新竹縣關西的特產,多數人會反射性地說出:「仙草」。
鮮為人知的是,關西曾是全台茶葉出口量最大的「茶鄉」,闡述台灣製茶文化的知名電視劇《茶金》,也曾到關西考察、取景。
圖/台灣曾經是茶葉出口王國,座落新竹縣關西鎮的「台灣紅茶公司」則是當時的領頭羊之一。黃菁慧攝。
讓關西茶香傳千里的,是在地望族羅家1937年成立的「台灣紅茶株式會社」,也就是現在的「台灣紅茶公司」,從最初產製紅茶,到1960、1970年代的煎茶、綠茶,都是聞名遐邇。
即便外銷盛況不再,羅家第三代、第四代仍奮力不懈,堅守製茶崗位,更將製茶廠部分空間改造為「茶業文化館」,提供深度導覽服務,讓到訪的國內外遊客沏一壺茶,品茗之際,也品出文化的底蘊。
台紅建築是半木造、半磚造的紅磚廠房,主建物已被新竹縣政府認定為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在關西主幹道中山路上,格外搶眼。
然而,這條中山路如同利刃,多年前竟硬生生切開台紅的部分建築體。當時,台紅的臨路建築因道路拓寬,被迫翻修,幸好保留了日據時代蓋有窯章的紅磚與瓦當,現在才能讓來訪民眾見證80多年的製茶歷史。
圖/台紅建築是半木造、半磚造的紅磚廠房,主建物已被新竹縣政府認定為文化資產歷史建築。黃菁慧攝。
「台紅是羅碧玉先生號召成立的,茶葉外銷到海外,賣到全世界80多個港口。」現為臺紅茶業文化館管理人的羅家第四代羅元鴻指著館內一幀幀照片,訴說台紅的過往。
從精製紅茶外銷的極盛時期,到二戰後紅茶逐漸失去國際市場,台紅經歷各種經營困難;直到1970年,台紅引進日本的煎茶技術與設備,再颳起一波煎茶外銷的風潮,隨後又研發出市場獨一無二的「碎型綠茶」,吸引許多歐洲茶商來台取經。
台紅打開關西的知名度,全鎮縈繞茶香,「茶金」現蹤,最盛時期,當地有30多家製茶廠,佔全台茶葉出口近六成。
然而,好景不常,羅元鴻說,政府1980年代初期廢除「製茶業管理規則」,想要製茶不用工廠登記證,個體戶如雨後春筍竄出,大量茶廠一瞬倒閉,台紅的製茶龍頭地位也受到挑戰。
圖/台紅打開關西的知名度,最盛時期,當地有30多家製茶廠,佔全台茶葉出口近六成。黃菁慧攝。
幸好台紅早期深耕市場,還有一定的外銷客戶,時至今日,碎型綠茶及綠茶粉產品仍是業界公認首屈一指,也是公司賴以生存的主力商品。
這也讓台紅意識到,光靠傳統的產製銷通路,難以擴張公司營運績效,若要永續發展,就得改頭換面。因此,開枝散葉的羅家,各擁專長的第四代子孫們動起來,2004年底先在茶廠一、二樓成立茶業文化館。
館內照片記錄過往出口的景象,陽光灑落斑駁的木製茶箱,遠遠就能聞到數十年前的茶香。
圖/2004年底在茶廠一、二樓成立茶業文化館。黃菁慧攝。
往前近看箱子上的英文字,彷彿聽見外國商人喋喋不休點貨。透過茶廠員工及家族成員的深度解析、導覽,不僅讓觀者重返關西茶業曾經的榮景,也為台紅開創另一條既往開來的營運模式。
此外,台紅也創建零售通路、開發茶葉冰淇淋,貼近時代的新產品,為台紅增添年輕氣息。
但新氣象是否帶來突破?「老實說我們經營得不夠好。」羅元鴻坦言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且多數家族成員擁抱傳統,推進創新和轉型的速度相對較慢。
「我們光是要賣冰淇淋,就花了一番功夫說服大家。」羅元鴻有些無奈地說。所幸「『家族』同心,其利斷金」,羅家與生俱來的客家人硬頸精神,還有根深蒂固的家族互助觀,股東們還是無條件支持著台紅。
圖/台紅創建零售通路、開發茶葉冰淇淋,貼近時代的新產品,為台紅增添年輕氣息。取自臉書「台灣紅茶公司關西茶廠-臺紅茶業文化館」。
近幾年,羅元鴻優化文化館運作,積極與「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及在地協會社團合作,期盼攜手再現關西歷史與文化的痕跡。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理事長邱美鳳說,協會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台紅讓關西成為茶鄉,站上世界的舞台,協會把台紅列入導覽行程,推廣關西的人文。
羅元鴻也期許台紅的老建築,打造為關西的藝文中心,除了當地人、遊客來訪認識茶業文化,每年也會舉辦音樂會,廣邀在地鄉親共襄盛舉,至今已舉辦14屆,逐漸成為關西在地最具代表性的年度盛會之一。
圖/但新氣象是否帶來突破?「老實說我們經營得不夠好。」羅元鴻坦言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黃菁慧攝。
結合茶與音樂、藝文及客庄文化,台紅扮演起地方交流的平台。
關西的茶鄉美名其來有自,新竹縣2019年主辦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時,邀請「優人神鼓」在關西牛欄河水域推出「『鼓』動茶香在關西」的鼓擊表演,鏗鏘有力的鼓聲,訴說這個小鎮曾因為製茶外銷而生機蓬勃。
而位在活動不遠處的台紅,仍由羅家固守這份茶香,領著台紅邁向百年茶廠。
【台灣紅茶公司】
成立:1937年
董事長:羅家第四代羅吉瑛
地址:新竹縣關西鎮中山路73號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