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大多數的臺灣人到鶯歌小鎮來,不是為了開店或居家所需的鍋碗陶盤,就是去了鄰近的三峽老街之後,如有時間再繞來這裡逛逛。
然近年來,鶯歌的訪客,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也多了許多專程來此半日或一日遊的人,因為鶯歌陶瓷老街、藝術小徑、鶯歌陶瓷博物館、三鶯藝術村、三鶯之心等知名地點,以及諸如阿婆壽司、八條壽司(發跡於鶯歌)、燧人炊事、厚道飲食店等在地美食。未來此一小鎮更有一座由姚仁喜建築大師所設計的新北市美術館,相信更有許多人會來此一遊。
圖/鶯歌光點美學館,長虹教育基金會提供。
早期在此生活的擺接社、武朥灣社等原住民,以及清初來此拓墾的漢移民,大多是沿著流經鶯歌境內的大嵙崁溪(今大漢溪)附近一帶,除考量日常水源、生活漁撈之外,對外的水運交通來往更是重要。
根據2010年《鶯歌鎮志》上的記載,1685年來自福建的泉州人陳瑜,墾殖大漢溪鄰近一帶的南靖、二甲。當年因二甲地區開墾了二甲九分地而留下今日此地舊地名。至清乾隆年間,二甲九設有渡船頭,船隻可行駛至大溪、三峽、枋橋、艋舺、大稻埕等地。
日治時期,日人在此地興建糖廍,當時每天往返的船隻近百艘,所以地名又稱「蔗廍」。
至1910年代由於行經鶯歌的縱貫鐵路通車;再加上1928年,大漢溪上游的桃園大圳完工後,導致中下游溪水減少,不利航行,二甲九碼頭漸失其河港功能,最後僅剩下到對岸三峽之間的渡船運輸。1964年,三鶯大橋興建通車後,渡船停擺;1972年,板新水廠取水興建鳶山堰,鶯歌地區最老的「二甲九碼頭」淹沒於水中。
有鑑於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承載了大三鶯地區過往至今的生活時空故事,2021年間三鶯社大為蒐整地方學資料並推動水文化教育、河川關懷、環境守護、生態永續等理念,特別邀請相關的學者專家與在地文史工作者、里鄰長等人,編輯了《聽.大嵙崁溪說故事(1684-2021 Takoham)》摺頁地圖。
該地圖除介紹了「十二設圳、樹林濟安宮、大安圳、後村堰、溪南四姓、溪北老街、三峽祖師廟、三峽虹橋、宰樞廟、三峽姑娘廟、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三鶯部落、陳五常宗祠、中庄韭菜、山豬湖生態園區」等15個;以及「鹿角溪人工溼地、後村圳、石頭溪圳、板新給水廠、三鶯桃花源、鳶山堰、中庄調整池、月眉圳」等8個溪流沿岸的圳堰與溼地之外,還特別整理出從三峽、鶯歌、樹林,到臺灣、世界相對應的大事記,其中更把「樹林紅麴酒業、三峽茶產業、鶯歌陶瓷」等3種在地百年產業做一簡單時空歷史地理的條列。例如以鶯歌陶瓷來說:
◆1804年 福建泉州吳鞍渡海來臺,首先在兔子坑(大湖附近)從事陶瓷生產。
◆1912年 清末民初大陸福州製陶師傅來臺,引進手擠坯製作大型陶器。此前鶯歌只生產中、小型粗陶。
◆1931年 日本在臺灣極力推動工業化運動,鶯歌開始生產工業陶瓷。
◆1944年 同盟國開始空襲臺灣,致使燒窯困難。
◆1949年 政府遷臺,大陸陶瓷供應中斷,臺灣內需市場擴大,鶯歌陶瓷有飛躍式的發展。
◆1961年 外銷興起,鶯歌陶瓷銷售改以外銷為主。北投陶瓷往鶯歌發展。
◆1962年 臺灣陶瓷參加美國西雅圖舉行的萬國博覽會,正式打開鶯歌陶瓷的外銷之路。
◆1974年 設置在鶯歌的陶瓷廠數量,已佔全國八成以上。
◆2000年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啟用。
鶯歌在1920至1940年間行政區劃分是鶯歌庄,至1940年才升格為鶯歌街。
根據1930年代《鶯歌庄管內圖》上可知,當年庄內轄下有「鶯歌、橋子頭、二甲九、尖山、大湖、南靖厝、阿南坑、彭福、崙子、圳岸腳、三角埔、猐子寮、潭底、坡內坑、山子腳、石灰坑、三塊厝、石頭溪、桃子腳、溪墘厝、樟樹窟」等21個大字(市町村),庄內主要的產業有「茶、陶器、石炭、蓆」。
圖/1930年代海山大觀鳥瞰圖,長虹教育基金會提供。
此外,根據1930年代的《海山大觀》一圖上,有關三鶯地區標記出「三峽、三峽橋、三峽郵便局、三峽公學校、三峽小學校、三峽組合、三峽分室、三峽庄役場、忠魂碑、米粉、木材、茶、石炭、大埔、大埔公學校、派出所、湊合、分教場、插角、三井製茶工場、五寮、雞卓山、北插天山、鳶山」;「鶯歌、鶯歌石、鶯歌組合、鶯歌貯炭所、派出所、尖山燒、尖山公學校、分教場、大湖、久通宮殿下記念碑、蓑虫細工」等機關與地景。該圖也利用黑白相間來呈現縱貫鐵路,紅色線條來標記輕便鐵路。
戰後1946年間,「鶯歌、橋子頭、二甲九、尖山、大湖、南靖厝、阿南坑」等7個大字組成鶯歌鎮,其餘14個大字則隸屬於樹林鎮。2010年以降,鶯歌與樹林兩鎮,因應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所以均改制為市轄區。
戰後,鶯歌鎮行政區域圖中所標示的內容除了有「鎮公所、火車站、學校、分駐派出所、市場、正義新村」等之外,從三鶯大橋下來的文化路上也大多會註記有「自來水廠、衛生所、電力公司、加油站」。
再者,根據1952年由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所出版的《臺灣省各縣市鄉鎮概況一覽》書上的記載,當時鶯歌鎮內計有「東鶯、西鶯、南鶯、北鶯、中鶯、建德、南靖、同慶、尖山、二橋、二甲、東湖、中湖、鳳鳴」等14里,合計172鄰,3,066戶、17,123人。
該書上也記錄距今約70年前的內容相關的歷史沿革、自然地形、對外交通、產業經濟、文化教育、財政預算等內容,如下所述「本鎮背山面水,地勢高低不平,少平地,面積為54.2536平方公里;因北方中有大石形狀似蒼鷹,稱為鶯歌石,日本時代因以諧音『鶯歌』來取名。
圖/取自鶯歌陶瓷老街FB。
鎮內除了有縱貫線鐵道通過,設有火車站之外;尚有北至臺北、南至桃園、大溪等公路,可通汽車;鶯歌至三峽及鶯歌至大湖、兔仔坑等地亦有煤礦輕便鐵軌可通臺車;其他尚有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本鎮因平地少,因而水田亦少,而山林居多,稻穀年產僅1,884公斤、甘藷68,000公斤、茶35,000公斤、落花生20,000公斤。工業方面有互益煤礦為最大,次有陶器製造業亦馳名於全省,計有50餘家,惟多係手工生產;商業則有糧商23家,其他各類商家164家,輸入以糧食為大宗,貿易尚稱茂盛。鎮內除有鶯歌、中湖等2所國民學校,可收容學童1,965人之外,尚有縣立初中一所。四十一年(1952年)度預算數為650,875元」。
根據2000年,賴志彰老師在《臺北縣傳統民居調查(第一階段)》一書中的記載,距今約20年前的鶯歌鎮內,約計有43間各式的傳統民居。其中文化路上有13間百年街屋,包括成發居、汪洋居;尖山路上有7間一落二至四護龍的傳統三合院,包括垣安居、慶安居、樂太和、泰安居;中正三路上有13間超過50年以上,一落或二落、一至四護龍的傳統三合院,包括芬草堂、西河堂;鶯桃路上有5間一落二護龍或一條龍的傳統民居,其中3間已超過百年;中正一路、中山路、二甲路上各分別有1間超過40年單身手的傳統民居。
上述這些老街屋與傳統民居,又以位於文化路上,在2006年間被指定為古蹟的汪洋居最具代表。
圖/汪洋居2006年被指定為古蹟,長虹教育基金會提供。
因為文化路,南側在清代時期就有船運到對岸的三峽,甚至可達臺北;北側在日治時期開始有縱貫鐵道行經。所以此老街上,百年前就有許多商家藉河運與鐵道之便,來運送鶯歌在地物產與農產品販售至各地而致富。
其中在清乾隆中葉來此拓墾的余海怣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因經商及參與地方事務,有錢有名望後在1918年間,於今日文化路上興建了一棟三開間店面的街屋,並以祖先余海怣名中的「海」字來命名「汪洋居」。余家後人余德義在1951至1973年間,連續擔任臺北縣第一至第七屆的縣議員。當年鶯歌地方士紳會在余議員的號召下,定期在每月25日在汪洋居聚落,所以取名「二五會」。
走讀散策
◆汪洋居: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75-279號
建於日治時期,是文化路上碩果僅存二層的西式洋樓,2006年指定為古蹟。磚牆建造手法及巴洛克式裝飾具藝術價值。
◆協興包仔窯: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鶯歌陶瓷博物館內) 長久展示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內的「協興包仔窯」,由長虹支持新北市政府進行保存,是少見專門用來燒造黑磚、黑瓦的中式窯體。
本文轉載自2022.07「彩虹之境」。撰文者|高傳棋(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台北水窗口負責人),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