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百年前的內湖庄,庄內居民所需的日常用品,大多靠基隆河船運。
早期庄內居民要通往鄰近的錫口、下塔悠、水返腳、南港仔,甚至到大稻埕與艋舺,幾乎只能靠河運渡船。
圖/1970年代碧湖公園旁,內湖大埤市民的划船剪影。高傳棋提供。
百年來內湖地區重要的津渡包括「五分渡、羊稠渡、上洲尾渡、下洲尾渡、粉寮渡、港墘渡、北勢湖渡」等7個,其中又以港墘渡船口最為重要。
上述這些渡船頭,1910年代後陸續被後來興建的傳統吊橋、現代化橋樑取代。其中港墘渡在1935年8月,內湖吊橋完工後,其功能慢慢式微。
看更多 》30年人口成長反超南港三關鍵!古地圖看內湖生活時空故事(上)
此外,庄內南邊屬於今日的南港地區,因有縱貫鐵路通過,尤其1899年7月,南港乘降場(火車站)完工,此地對外交通運輸遂以鐵道為主。
內湖最早一條對外陸路交通,是1907年闢建的「內湖至圓山道(今內湖路1段)」,可由內湖山腳經北勢湖、大直、劍潭到圓山,是內湖庄內最早一條免渡河的聯外道路。
至於1913年闢建的「宮前町至梘頭道」(今江南街),則能夠從梘頭到港墘老街,經基隆河船渡到對岸的上塔悠,再接道路至下埤頭、西新庄子、宮前町通往大稻埕。
圖/1970年代鳥瞰內湖平原。高傳棋提供。
而1920至1930年代間,陸續闢建由庄役場到洲尾的「內湖至松山道」(今成功路3段、2段與新明路),以及可從梘頭經後湖仔越嶺,通十四份的「五分道路」。
最後內湖到汐止道(今大湖街),則是1939年闢建,起點是內湖老街,可往北通五指山區(今汐止長青路一帶)。
由上可知,日治時期,內湖庄內的陸路交通,以庄役場(區公所前身)為中心,呈放射線狀路網。
上述這些人流或物流的交通路網,逢河就須過橋。
因此百年來,內湖地區重要的傳統吊橋與現代化聯外橋梁的數目,可說位居台北市第一。
包括日治時期1918年五分吊橋(主要作為輕便運煤車通行)、1935年內湖吊橋;以及戰後至今,陸續完工通車的橋樑:1948年長壽(吊)橋、1964年麥帥一橋、1970年成功橋、1976年成美橋、1977年南湖大橋、1982年民權大橋、1995年麥帥二橋、1998年環東大道雙層橋、2007年彩虹橋。
看更多 》包種茶故鄉南港太神!台北綠洲爆正能量,待1小時如全天森林浴
上述這些聯外橋樑,又以地方士紳與官方一起闢建的「內湖吊橋」,讓老一輩內湖人最津津樂道。
吊橋原位置在今日港墘路底西北側約50公尺處,1935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當日,由當時的台北州野口知事(市長)親自主持開通典禮,吸引許多人前來觀禮,盛況空前。
當年這座內湖最重要的地景,共花費25,360元,其中約4,000元,由內湖庄役場與地方士紳來捐獻,包括:
內湖庄長郭華讓、松山庄長陳復禮、內湖郭氏古宅(郭子儀紀念堂)建造者郭華溪、台北市前市長游彌堅家族、南港闕家、松山徐家與礦業經營許家、基隆李家、樹林賴家、大稻埕稻江信用組合、大龍峒陳悅記、南港煉瓦工場、汐止益興炭礦,以及許多內湖庄協議會議員。這些內容後來全刻在「內湖橋紀念碑」上。
不過如此重要的吊橋與石碑,在基隆河截彎取直時面臨拆除。
紀念碑在各方奔波努力下被保存下來,並於1999年6月,在港墘路與堤頂大道路口西側處重新立碑。
內湖歷經百年後,河運渡船頭、傳統吊橋逐漸被現代化交通取代,尤其晚近通車的捷運。
原本取名柵湖線的文湖線,在1996年通車,因為常被民眾揶揄是打麻將時的「詐胡」,所以後來改名成文湖線。
目前經過內湖區的文湖線捷運站,計有西湖、港墘、文德、內湖、大湖公園、葫洲、東湖等7個站。
看更多 》桃園、彰化YouBike太好騎常現蹤雙北「跨縣市罰錢」台北這樣說
市府未來在內湖區,預計還會陸續規劃通車的捷運線,站名包含:
環狀線的舊里族、粉寮、瑞光公園、內湖科技園區、洲子等5站;民生汐止線的舊里族、上灣仔、葫蘆洲、東湖、下社後等5站;東湖支線的下社後、五分、火炭坑口、內溝等4站。
扣除相同轉運站,未來內湖區將有高達17個捷運站,其中有13個名稱,是清代至今持續使用的珍貴舊地名,其比例位居台北與新北各行政區的第一名。
如果以傳統祭祀圈而言,內湖區因早期漢墾移民,逐漸形成日後3大地方宗教繞境,像是漳州籍的「碧山巖開漳聖王」、泉州籍的北勢湖庄「保安宮保生大帝」、洲尾庄「松山十三街庄慈祐宮媽祖」。
又若以一年日期來看,內湖區最盛名的宗教民俗活動,正是元宵節夜晚的「夜弄土地公」與「攻炮台」。
此外,農曆2月內湖有碧山巖「開漳聖王達境」;農曆3月則是「頂番陂、梘頭、港墘、新陂尾、下番陂、山腳」等地方傳統庄頭的「迎媽祖繞境與過火演戲」;農曆5月基隆河畔會舉辦「扒龍舟」;農曆8月內湖老街上百年土地公廟會恭祝福德正神千秋等。
至於內湖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包含:
1774年林秀俊墓、1798年簡公碑(私人遺產田租作為內湖庄六角頭聚落福德祠香火錢)、1877年北勢湖清代台北建城採石場、1911年石崁黃氏古宅、1919年內湖郭氏古宅(郭子儀紀念堂)、1930年內湖庄役場會議室(內湖公民會館)、1935年內湖橋紀念碑(近代複刻本)、1939年內湖路統制倉(糧倉)、1940年代葫蘆洲吊橋橋墩等。
圖/日治時代庄役場(現今內湖公民會館)。高傳棋提供。
相對於人文歷史,區內深具自然風光的親山步道,有3.5公里的金面山、4.8公里的忠勇山至鯉魚山、4.8公里的白鷺鷥山至康樂山、名舉山,以及人造的內溝溪景觀生態步道。
除上述外,區內知名景點與活動,還有碧山巖開漳聖王廟、金龍禪寺、峰碧山圓覺寺、梘頭福德祠、大埤岸福德宮、全台葉姓祖廟、龍船岩(石船)、圓覺瀑布、內溝溪生態展示館、白石湖休閒農業區、台北市地理中心點紀念標、草莓季、內溝溪樂活夜櫻季。
圖/見證內湖梘頭福德祠夜弄土地公百年慶典的錦旗。高傳棋提供。
再者,區內更有國防醫學院、德明大學、台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康寧大學(台北校區)等4所大專院校,以及「內湖、南湖、方濟、達人、文德」高中和內湖高中等,6所各具不同學風與教學特色的高級中學。
其中台灣戲曲學院,緊鄰16公頃的內湖大埤與碧湖公園,校園風光優美,是全台第一所12年一貫制的傳統戲曲人才養成學府。
內湖區擁有「大湖、碧湖、成功、清白、彩虹河濱、成美右岸河濱、南湖右岸河濱、東湖樂活」等公園,其中又以擁有台北少數天然大湖泊,而且能踏青環湖的大湖(13公頃)、碧湖(16公頃)2座最為知名。
早期碧湖公園旁的內湖大埤,還可以讓市民划船。除上述8座公園,內湖還擁有全市第2座復育公園。
說到復育公園,其實就是1970年9月間啟用,位於基隆河畔窪地的「葫洲里垃圾場」。
由於當年採簡單的覆土倒棄法,導致後來成了環境惡臭的「垃圾山」。
這佔地15.5公頃的垃圾場,堆置面積高達14.3公頃、體積有429萬立方公尺、高度最高曾超過60公尺。
直到1985年,新穎的福德坑垃圾掩埋場完工,市府才關閉內湖垃圾山。
但歷經十多年的就地直接掩埋,垃圾山除佔用基隆河行水區外,也嚴重影響附近空氣、土壤、水源的乾淨。
圖/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取自內湖知識網。
所以市府在中央要求下,2006年開始清運垃圾山,前後花了8年時間,終於清完所有垃圾,並規劃設計成今日可見的「內湖復育園區」。
園區內有享譽國際的保育專家,也是聯合國和平使者珍古德博士,以及扶輪社所捐贈的台灣原生植物,並設置「裝置藝術、復育林區、陽光草坪、活動廣場、景觀廣場、觀景平台、遊憩區、高灘地」等設施。
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曾表示「台北市的第一個肺是大安森林公園,第二個肺是內湖垃圾山舊址、未來的復育公園。市府和市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將此地從『都市之瘤』變成『都市之肺』」。
位於內湖路一段、港墘路、瑞光路、環東快速道路、民權東路所圍的「台北內湖科技園區」,面積達上百公頃。
根據北市府產發局2019年年底統計,此園區共計5,299 家企業進駐,從業員工人數166,322人,年產值高達4兆4,462億元,居全台所有科學園區之冠。
回顧此一園區所在的時空發展,1960至1980年代重劃之前,屬於內湖鄉的西南隅,是基隆河畔附近的農業區,區內仍可見農田、果園、磚窯廠、魚池等分佈。
圖/內湖區街景。長虹建設提供。
1988至1996年重劃階段時,由當年陳水扁、馬英九前市長團隊規劃設計,以無污染性,且適宜台北市未來可永續發展的輕工業用地為主,園區透過市地重劃方式來整體開發,面積高達143公頃,約5.5個大安森林公園,其中可作為建築用地的面積達96公頃。
1996年至今,重劃開發後釋出的工業用地,為健全台北市產業機能均衡發展,並提供充足就業機會,加上,配合台北市因應全球化過程產業結構快速變遷,變更了原有的內湖輕工業區,改為「台北內湖科技園區」,藉此吸引國內外,較無環境污染又高產值的相關科技領域,主攻研發、設計的廠商進駐。
在沒幾年光景之下,內科很快就打敗竹科,躍身成為全台身價最高的科學園區。
《 散步路線 》
◆內湖捷運站→內湖老街(內湖路2段)、梘頭福德祠、內湖派出所、內湖庄役場(內湖公民會館)、 內湖農會、達人女中、台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碧湖公園→內湖大埤、大埤岸福德宮、內湖國小、湖光基督教會(內湖第一間教會)→江南街、江南街與瑞光路一帶騎樓內的多樣早餐店(可以在此享受早午餐)、內湖科學園區→港墘路、昔日內湖吊橋與港墘渡船口所在地。
◆步行一次約2小時,從捷運站出發,沿途可行經內湖百年老街「內湖路2段」,街上除可參訪2座百年土地公廟及百年老學校、教會與歷史建築內湖庄役場外,也可至碧湖公園與鄰近的台灣戲曲學院走走踏青。
◆再行經至江南路與瑞光路一帶,品嚐與見證台灣最多元與生命力的騎樓早餐店,藉此來看見一早,就前往台灣產值最大的內湖科學園區裡的忙碌上班族。最後再前往港墘路與堤防外,憑弔已消失的百年內湖吊橋與港墘渡船口之所在地。
訪客在沿途可以多注意每一棟建築物或景觀的造型,並Google一下,每一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
➤ 資料參考「內湖地方知識網」
本文轉載自2022.01「虹 . BRIDGE」。撰文者|高傳棋(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台北水窗口負責人),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