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食農教育如何成為解方?秀峰國小傳承鹿谷失傳醬筍手藝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台灣鄉村的問題其實也是偏鄉教育的痛點!我們如何在這相同的困境與挑戰中,透過教育創生的策略,促成跨域合作、協力共好?目前台灣面臨人口分布不均以及資源傾斜的嚴峻情況,形成了一個負向的的循環:產業沒落、人口外移、社區老化、學校凋零。過去傳統教育主要提供都市的就業人口,長期累積下來,離家的孩子沒有了回鄉的能力,加上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城鄉的差距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已經造成台灣國家發展的高度風險。永續城鄉的發展策略刻不容緩。
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的秀峰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農村小學。秀峰地名意為「芙蓉秀峰」,因為地處丘陵,小山巒接連不斷。但今年來因為產業沒落、農村生活型態轉變、人口外移與人口結構的改變,學校人數滑坡式的下降,長此以往也讓學校的資源與支持系統變得脆弱。為了搭建學校的學習網絡,我們從社區的資源的盤點與建置著手,透過代間共學創造更多元的學習與交流。
以校定課程來發展食農教育,作為社區協作課程的開始,秀峰國小陳俊豪校長表示:「透過校定課程與社區耆老的共學,讓小朋友認識地方環境與作物,更可以傳承家鄉的好手藝。」

麻竹筍是鹿谷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的產物。關於麻竹筍的知識與飲食文化,特別邀請近幾年返鄉並投入社區發展的的秀峰社區協會理事長黃炩炤來帶領。原來在校園四周荒廢的竹林,也因為有社區達人的參與,變成了最佳的竹文化學習場域,在社區居民的共同維護之下,也提高了校園周圍環境的安全與學習價值。
在社區理事長與志工長輩的帶領之下,全校師生一起學習麻竹筍的生長環境、產業情況、烹調與醃漬方式,更分享了許多秀峰村過去的生活方式。醬筍是鹿谷區最具代表性的古早味,過去曾是家家戶戶都會的好手藝,但因為人口結構與生活型態的改變,村裡會製作醬筍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理事長黃炩炤說:「這是我們好幾代人在這裡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更多在地的孩子一起認識,也讓回到家鄉的我有一個服務學習的機會」「我也是秀峰國小畢業的,在地的課程應該可以由在地的長輩來傳承。」在理事長和社區長輩的帶領之下,全校師生分工合作將醃好的醬筍放入罐中,許多第一次體驗的老師與學生直呼好有趣!

食農教育著重盤點在地資源,融入友善土地、循環經濟
為了讓食農教育的課程發展更具可持續性,學校發展在地本位課程時,最關鍵一環是將在地的資源盤點、整合與融入,需要將不同碎片化的專案與計畫,做更系統性的梳理再導入學校時,課程才不會停留在片段的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