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台北市啟動公館圓環拆除與公車地下道回填工程;市府對外說明將把此「事故黑點」轉為號誌控制路口,並配合警力疏導、加強尖峰時段現場管制。副市長李四川在現場會勘時甚至表示,工期原估65天、可望壓縮至約一個月,關鍵在混凝土廠支援協同到位。這不是姿態,而是承諾的時間表。
只是,令人納悶的是,為何一個在歐陸暢行無阻、在北美越建越多的圓環,到了台灣卻頻被貼上「事故磁鐵」的標籤?公館圓環為什麼成了眾矢之的?答案,藏在數據裡,也藏在我們的用路文化裡。
圖/公館圓環路口長年是台北市交通的肇事熱點。取自Google街景。
若只靠個人感受,交通討論很快就會淪為立場對撞。因此,我們理性地數字,可以發現,儘管不同單位統計口徑各異,但唯一的最大公約數都直指公館圓環長年是台北事故黑點。
其中,有媒體整理2018-2024近7年的資料整理發現,公館圓環共有1717起事故、其中A1+A2 傷亡482 起,亦即「平均每1.5~2天就出一次事」不是聳動,而是日常。另外,再以交通部「道安總動員」熱點資料統計自2017年以來的數據,公館圓環亦有474起事故、更連續7年為台北市事故熱點第一。
你或許會問,既然圓環在國外以安全著稱,為何台灣「逆風」?「圓環真的錯了嗎?」「抑或是我們把圓環變了形、亂了法?」
圖/專家以美國明尼蘇達州里奇菲爾德市的圓環路口為例指出,改善該路口的標線後,車道相關的交通事故率降低了78%。取自Google街景。
首先若把傳統十字路口改建為現代圓環(modern roundabout),國際研究證據極為一致,整體事故下降約37%–39%,傷害事故下降約75%,死亡事故下降可達90%。這些數字並非交通神話,而是二十多年橫跨歐美多地的前後比較實證。
此乃因為現代圓環不是只把路口「畫成圓」,而是一整套幾何與權利的語法。即入口設置讓行線、入環車禮讓環內車(yield-on-entry)、入口弧線與收窄「逼你」降速、斑馬線退縮一個車身並設行人庇護島、中央島與可壓越內圈照顧大車內輪差。
而這些都寫在美國FHWA(美國聯邦公路總署) 的《Roundabouts: An Informational Guide》與 NACTO(全美城市運輸官員協會)的街道設計指引中,且反覆被證明能把高速正面對撞,剪成低速的側向擦撞,把致命風險從源頭降下來。
當然,圓環也有「首映期的學習曲線」: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 曾指出,少數新圓環在啟用初期事故短暫上升,隨著駕駛熟悉動線、宣導與執法跟上,才逐步回到安全軌道。這提醒我們,設計與教育是孿生兄弟。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Dion Martins。(示意圖)
如此進而衍生出一個問題,為何國外Run起來很順的制度,到台灣全亂了套?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規則混語」:現代圓環強調單一語法——入口禮讓、環內優先。但台灣多數圓環卻把號誌、待轉格、機車外圈一股腦兒地疊上去,讓用路人同時接收相互牴觸的指令。
「到底聽號誌、還是看環內?直行機車靠外、右轉汽車也要靠外?」多種交通語言就是雜音,衝突點反比單一規則更多。城市交通設計者早就提醒,圓環應當減少信號依賴、以幾何控速+讓行規則為本,但台灣不是。
第二,「幾何失真」,亦即入口太直、半徑太大、內外多車道開放織行,是台灣圓環常見病灶;這等於鼓勵駕駛高速切入、環內變換。相反地,國際示範案例會刻意把入口「拉彎、收窄、擋視線」,讓你不自覺鬆油門,降低進場衝擊速度。
第三,「車種分流的副作用」。尤其,台灣機車密度全球知名,於是許多圓環嘗試把汽車放內圈、機車導到外圈。聽起來像秩序,實則是把應該在入口解決的讓路關係,拖進環內織行,右轉汽車與直行機車的交織成了「系統性擦撞」。有長期觀察圓環的專家直言:歐美圓環幾乎不做車種分流,因為那會把衝突點越分越多。
第四,「教育與執法斷鏈」。若只畫了標線、不教駕駛、不抓違規,圓環再漂亮也會被錯誤行為「馴化」。IIHS曾提醒:早期反彈與事故上升,常見於宣導與執法不到位。台灣若要用圓環,就要同時「改道、改法、改習慣」。
圖/台北公館圓環的機車待轉區,常年令機車族詬病。劉芮菁攝。
然而,難道台灣就沒有通順的好圓環嗎?其實不然。以台南歸仁圓環為例,台南市6年前啟動圓環改造,先公開設計藍圖、溝通在地,再以標誌標線導引+庇護島+車道重新配置降低速度、釐清權利關係;改造前後6個月比較,事故與受傷人數下降35%,且依交通部研究換算,44萬元工程成本換來約413萬元事故防制效益,益本比達 9.386。這是「小錢辦大事」的典範。
再看,南投中興新村圓環。2019年起從槽化線、指向線、讓路線做起,把「環外讓環內」畫清楚、讓車道選擇提前;這種「標線是語言」的思路,對多岔圓環特別有效。
至於台北人最熟悉的仁愛圓環和景福門圓環,就與公館圓環類似。地標性、車流大、內外圈多車道、近側設站的公車「切換車道」需求,讓衝突點堆疊;仁愛圓環2020-2024每年事故約239–296 件,景福門近5年每年 229–282 件。學者建議縮小中央島、擴綠、以實體分隔與現代圓環手法減少織行,但產權複雜、利害關係人多,正是治理難題。
只能說,關於圓環的「是非曲直」結論其實簡單,圓環不是萬靈丹,卻也不是原罪。做對了,是安全濾鏡;做錯了,是事故放大鏡。
圖/公館圓環路口連續七年登台北市肇事熱點。劉芮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