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公館該吵的不再是「拆或不拆」,而是「接下來該怎麼辦?」

【城市觀點】公館該吵的不再是「拆或不拆」,而是「接下來該怎麼辦?」 圖/台北羅斯福路有四個車道,但駛入圓環後卻只剩三個車道,標線不清容易造成混亂。劉芮菁攝。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9-21

公館圓環拆除案,近日吵得喋喋不休,但無論孰是孰非,拆都拆了,與其再追問「該不該拆」,不如直面「接下來怎麼做」。 

北市府應把施工時程及成效,公諸於世減少民怨

首先,台北市政府,既已承諾工期壓縮,也提出警力疏導;因此,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得把KPI 攤在陽光下:每月公布事故件數、傷害人數、平均延誤、公車準點率、行人過街時間等,透明評估「拆前/拆後」是否真的更安全、更順暢。這不只是行政自信,更是與公民社群建立信任的起點。亦即要把「黑點治理」做成「公開題」。

另外,在地下道填平、圓環拆後,標線標誌的設計才是重點。正交路口如果入口仍寬直、右轉仍直衝斑馬線、相位把人車「硬剪在同一軌」,安全不會因為有紅綠燈就自動提升。因此得思考把入口收窄與進場導引做到位,把斑馬線退縮約一車身並設庇護島,讓「車—車衝突」與「車—人衝突」時空分離是國際準則。

公館圓環路口長年是台北市肇事熱點。取自Google街景。圖/公館圓環路口長年是台北市肇事熱點。取自Google街景。

再來,地下道封閉意味著路權重新分配。請在地面導入公車號誌優先(TSP)或專用相位與路段,有專家就建議以10–20秒綠延伸、提早開相等手段補償旅行時間,不要把系統成本外包給通勤者。近期羅斯福路段公車「排長龍」的爭論,恰恰證明施工期的臨時導引與調度不可輕忽。

延伸閱讀

台北公館圓環7年肇事第一將拆除!網見高難度新設計圖全驚呆了

最後,施工期就要有「行前資訊」。尤其在基隆路、羅斯福路的上游路口,布設圖解式提前指示牌,以去向導引而非只寫路名,輔以「可變資訊(CMS)」提示壅塞狀況,減少「臨口才換道」的風險。這是很多北美、歐洲城市處理大型改建的標配。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公館圓環路口長年是台北市肇事熱點。劉芮菁攝。圖/公館圓環路口長年是台北市肇事熱點。劉芮菁攝。

而完工後,首月派站人手路口宣導、針對違停、壓斑馬、違規變換與闖紅燈重點取締,先把錯誤行為壓住,讓新動線的學習曲線有坡度但不陡峭。國際經驗提醒我們:沒有宣導和執法的設計,只是漂亮的圖檔。

綜觀諸位專家的說法,如台大土木工程系交通組退休教授張學孔提醒,像仁愛圓環這種地標型圓環,應縮小中央島、擴綠、以導流與減速提升安全;若產權與地景限制難以一次到位,就從幾何與標線先手,別再放任環內多線道與外側慢車需求交織。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公館圓環塞車只是等紅燈?四盲點指出為何台灣圓環遠比國外亂

而長期研究圓環的在地專家許晟松則指出,台灣「汽車內圈、機車外圈」的習慣設計,反而把右轉汽車—直行機車的衝突點擴散;國外圓環多採「同道同規則」,靠入口讓行與幾何控速,降低整體衝突密度。

簡而言之,別再把圓環當城市的「造景」,而要把它當制度化的秩序;別再用「多語言規則」去處理一個需要單語法的交會點。

有專家認為,保留公車專用地下道為重中之重,若貿然填平,公車及幹道車流將陷入瓶頸。取自Google街景。圖/有專家認為,保留公車專用地下道為重中之重,若貿然填平,公車及幹道車流將陷入瓶頸。取自Google街景。

萬一北市府的想法是對的,接下來該作什麼?

有趣的是,假設拆後驗證:號誌正交在公館這個特定情境下確實更安全、更穩定。那麼,台北應該記住的其實不是「勝負」,而是四個治理原則:

首先,以人為本,而非以車為本。指標要有行人過街時間、衝突事件、無障礙友善度,而不是只有車速與容量。這不是口號,而是衡量文明的刻度。第二,要以證據治理,而非輿情治理。即公開事故熱點圖、相位配置、干擾點清單;專家與市民可以在同一張圖上對話,而不是在不同立場上互喊口號。

延伸閱讀

拆除台北公館圓環7年車禍王錯了?蔣萬安挨轟「獨裁DNA」爭議

第三,以幾何治理,而非靠號誌「硬控」。視覺收窄、退縮斑馬、庇護島、導流島,這些「小工程」才是大城市的功夫。第四,以學習治理,而非一次到位。設「首映期」監測與Plan B:若右轉衝突仍高,就用保護相位+No RTOR;若左轉排隊回堵,就調整渠化與相位差;讓每一次微調,都成為下一步精進的資料點。

三條小巷弄直通公館圓環路口,留了大片空間容納車流,卻沒有標線引導誰先誰後。劉芮菁攝。圖/三條小巷弄直通公館圓環路口,留了大片空間容納車流,卻沒有標線引導誰先誰後。劉芮菁攝。

「拆」不是句點,是逗點

總之,筆者不主張把圓環神格化,也不贊成把圓環汙名化。以國際經驗來看,圓環多半比十字安全;但以台灣現狀來看,我們常把圓環做成「交通綜藝台」——號誌、待轉、分流、錐筒與違停人為因素集體上陣,把本來該降速的設計,玩成加速的賽道。公館圓環之拆,提供了台北一次「從形回到制、從景回到禮」的契機。

最後,借一點典故。「禮之用,和為貴。」圓,是為了和;直,是為了明。若能以和節直——用圓環的減速語法、用正交的時分秩序、用公交優先的公共理性、用公開 KPI 的治理自信——那麼,公館圓環的「黑點」終將成為台北交通治理的「亮點」。至於圓或直,就讓數據說話、讓時間檢驗。

延伸閱讀

台北公館圓環拆除惹爭議!地下道填平會塞車?正反論述一次看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公館圓環將拆!七年登肇事熱點不是沒原因,專家點出三大缺失
台北永康街改徒步區最大痛點!中山商圈、大稻埕蔣萬安應優先?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