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寧靜車廂」自9月22日正式上路,原意是提升旅客乘車品質,卻在中秋連假期間引發爭議。多位家長向立法委員張雅琳陳情,表示明明規範中「嬰幼兒」並非寧靜車廂的適用對象,卻仍被乘車長多次舉牌提醒,甚至遭其他乘客喝斥「吵死了,寧靜車廂啦」要求安靜,引發家長群體強烈反彈,不少家長也希望高鐵能同時設立親子車廂。而許多國家的鐵路列車,其實早有此設計,親子車廂除了哺乳室跟尿布台,甚至還有遊戲區,可以玩溜滑梯、球池,讓家長帶孩子搭乘大眾運輸不再戰戰兢兢。
立委張雅琳在Threads詢問,是否有帶孩子的家長被高鐵服務人員舉牌勸導安靜,沒想到不少人留言分享自身經驗。根據高鐵公告,寧靜車廂主要是希望乘客「降低交談音量、不外放影音、不通話」,但實務上嬰幼兒並未被納入禁止對象。然而,也有高鐵人員反映,高鐵設有文字客服工具,只要有人檢舉即會立案,站務人員就必須介入。其他乘客拿著雞毛當令箭,甚至大聲怒罵家長,導致帶小孩出行的乘客「成為被動焦點」。
一位母親在網路上分享,她在安撫哭鬧中的嬰兒時,仍被乘車長舉牌示意「請保持安靜」,令她備感壓力:「孩子只是短暫哭兩聲,卻被舉牌提醒,我真的不敢再搭。」也有網友提到,「就是擔心孩子吵,一上車馬上跟服務人員購買零食,孩子沒說話,也被提醒要降低音量。」不少家長認為,高鐵雖強調「柔性勸導」,但實際執行卻偏向「零容忍」,造成親子乘車恐懼感。
圖/台灣高鐵9月22日起實施「寧靜車廂」政策。台灣高鐵提供。
高鐵則是回應,只要有旅客通報噪音情形,列車長都需到場了解並提醒,「並非針對嬰幼兒,而是依現場狀況判斷」,若經協調無法改善才會再採取進一步處理。
根據統計,自9月22日到10月8日推動車廂寧靜以來,已進行逾1.3萬次勸導,平均每班次不到5件,其中超過7成都是講手機、看影片,幼孩童僅零星個案。
進一步分析,近半數49%為在車廂內講電話,其次為追劇、聽音樂未戴耳機,超過二成,占了24%;其他多為大聲交談影響他人有27%,幼童和孩童相關僅為極零星個案,呼籲社會包容和支持孩童成長。
由於目前高鐵全車皆為寧靜車廂,使得帶著嬰幼兒出行的家長,若要安撫哭鬧不止的小孩,只能到車廂連結處或哺乳室。許多父母坦言,如今上高鐵「比坐飛機還緊張」,更幽默諷刺,台北到左營96分鐘,路途就跟電影《96分鐘》一樣,全程緊繃、毫無冷場。不僅怕孩子哭、怕被舉牌,連旁邊乘客的眼神都讓人不自在。
有網友直言:「不是不想配合,而是小孩不是開關,怎麼可能完全靜音?」「月底要搭高鐵回娘家,滿滿的焦慮感!寶寶一歲多,真的很難控制他一點聲音都不能發出。也很焦慮會被其他的乘客指責⋯⋯」
圖/高鐵每節列車的椅背袋都有宣導寧靜小卡。台灣高鐵提供。
對此,婦產科名醫蘇怡寧也在Threads上分享此現象,並感嘆:「社會真的生病了。」他指出,若公共空間連孩子的笑聲與哭聲都無法容忍,「那才是文明倒退」。他更指出,高鐵的寧靜車廂不是用來排除孩子的,孩子並非故意吵鬧,只是不會控制情緒,就像剛學會走路的人不會穩穩的走。厭童的語言,常常披著理性的外衣,但本質上只是歧視的延伸。
蘇怡寧也提到,人類社會之所以文明,不是因為能讓弱者閉嘴,而是因為能讓強者選擇溫柔;真正的寧靜,是來自於理解而不是壓制,是讓聲音能共存而不是消失,孩子的哭聲不是噪音,是生命在學習與世界對話,你可以不喜歡但不應該蔑視。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包容下一代的哭聲,那就不會有下一個社會。
不少乘客藉此呼籲高鐵,應仿效國外,增設「親子車廂」或「家庭區」,提供能適度容忍聲響的專區,讓家長不再被貼上「擾人」標籤。
圖/瑞士SBB 長途列車設有 Family Coach(家庭車廂),提供溜滑梯遊戲區,取自SBB官網。
觀察各國鐵路制度,從歐洲到亞洲,多數國家早已在「靜音車廂」與「家庭/親子車廂」之間找到平衡,讓乘客可依需求自由選擇,避免衝突與對立。
綜合各國經驗,最具代表性的親子友善列車為「奧地利ÖBB」與「瑞士SBB」,前者兼顧靜音與家庭並行制度,後者則以實體遊戲設施打造「移動親子空間」。兩者都讓家長在長途旅程中,不再擔心「孩子出聲就被視為麻煩」。
▲日本九州新幹線「阿蘇男孩號」內裝。
不過,也有民眾憂心,若高鐵增設親子車廂或實施分級票種,可能在連續假期「一票難求」的情況下,讓訂票難度更高。設立親子車廂,也需同步調整票務供給與動態調度機制。
針對近期寧靜車廂的風波,台灣高鐵指出,將持續傾聽與理解,以優化一線服務人員執行技巧,避免造成誤會,並加強提供旅客必要之關懷與協助。台灣高鐵認同孩童是社會共同的資產,需要大家的理解與包容,並呼籲旅客發揮同理心,讓高鐵車廂成為相互體諒與尊重的親子友善場域。
高鐵寧靜車廂制度的出發點是善意,但在執行過程中卻暴露出社會對「安靜」與「包容」的不同期待。當孩子的哭聲成為公敵、當家長被迫壓低呼吸搭車,所謂的「寧靜」是否已走偏?
若高鐵能借鏡國際經驗,重新規畫親子與靜音並行的空間設計,讓乘客有選擇權、也讓孩子有存在權,也許台灣的公共交通,才能真正邁向文明與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