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民科技讓道路更好走!這個網站帶全民當「馬路醫生」

用公民科技讓道路更好走!這個網站帶全民當「馬路醫生」 圖/由公民幫推協會引進的「Project Sidewalk」群眾標記平台,讓民眾可自行標註道路問題,促成公民參與。取自「Project Sidewalk」網站截圖。
作者:劉芮菁
日期:2025-11-26

自外媒《CNN》報導台灣為「行人地獄」後,社會討論持續發酵,但根據交通部統計,近年行人死傷人數依然未見明顯下降。為促使更多人意識到生活周遭的行人環境問題,關注交通政策的非營利組織「公民幫推協會」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引入「Project Sidewalk」群眾標記平台,讓民眾可在平台上標記國內各地的人行道缺失。其累積的資料庫不僅能作為政策改善參考,標記過程的公民參與機制,也能促進民眾對話,提升社會對人本交通的關注。

進入「Project Sidewalk」群眾標記平台,畫面看起來像 Google 街景,它有著和Google街景截然不同的功能。你可以為道路設計評分,檢視畫面中的人行環境,標記「障礙物」、「缺乏路緣斜坡」、「鋪面不整」等問題。透過這場虛擬漫遊,街道的阻礙一目了然。

為確保資料品質,「Project Sidewalk」設計了「標記員」、「檢核員」兩種使用者身分,經過民眾標記的標籤,會由「檢核員」確認。但平台以公民參與為核心,對不對使用者設限,任何人都能進行標記與檢核。累積的大數據資料未來也能協助政府盤點及改善道路。

「Project Sidewalk」平台累積所有民眾標記的道路問題後,成為資料庫。取自「Project Sidewalk」網站截圖。圖/「Project Sidewalk」平台累積所有民眾標記的道路問題後,成為資料庫。取自「Project Sidewalk」網站截圖。

延伸閱讀

行人庇護島意外頻傳!為什麼駕駛一直撞?三大原因一次看懂

從美國到台灣:「Project Sidewalk」的引進與落地

「Project Sidewalk」是由美國華盛頓大學行動能力實驗室(Makeability Lab)開發,2023年由公民幫推協會(以下簡稱:公民幫推)引進台灣後,開始與在地社群、大學合作,舉辦工作坊、課程帶領民眾、學生實際操作。日前在公民幫推與台北市小彎社宅青創團隊合作舉辦的工作坊中,更納入實地踏查環節,帶領居民走訪社區周邊道路,一同為人行環境進行「健檢」。有參與居民驚訝表示,原來住家附近的道路有這麼多問題。

公民幫推會員許宗倫分享,「Project Sidewalk」是他過去在資策會研究公民科技(Civic Tech)時發現的平台。當時這套系統已在歐美約15座城市落地,累積一定成熟度。在協會支持下,他與華盛頓大學團隊接洽,並協助將平台介面中文化,使其在2023年正式在台上線。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平台上線後,協會最初鎖定北北基三市,希望先盤點這三市的道路狀況。因人力有限,他們積極尋找合作夥伴,與北投漫遊者協會、中山大學等單位合作,開設工作坊向民眾、學生介紹「Project Sidewalk」並帶領實作。

特別的是,協會也曾與「若水國際」合作,帶領身障者學員參與標記了20多個里。學員們在課程中反應熱烈,紛紛指出日常生活中對身障者不友善的道路狀況。

公民幫推協會與台北市小彎社宅青創團隊合作,在社區舉辦工作坊帶領民眾標記周遭的人行環境缺失。劉芮菁攝影。圖/公民幫推協會與台北市小彎社宅青創團隊合作,在社區舉辦工作坊帶領民眾標記周遭的人行環境缺失。劉芮菁攝影。

在協會與台北市小彎社宅青創團隊合作舉行的活動中,帶領民眾實地踏查,一同為住家附近的道路進行「健檢」。劉芮菁攝影。圖/在協會與台北市小彎社宅青創團隊合作舉行的活動中,帶領民眾實地踏查,一同為住家附近的道路進行「健檢」。劉芮菁攝影。

延伸閱讀

她在秘魯翻轉「行人地獄」!公民參與如何改寫城市風景?

全球 44 城市導入,荷蘭阿姆斯特丹納入城市願景

許宗倫說,「Project Sidewalk」已在全球44座城市導入,各地用途不盡相同。有些地方以教育為主,如美國部分地區的女童軍團利用此平台帶領學童認識街道環境,從小建立行人安全觀念;有資源較少的小鎮以此作為低成本調查工具。例如美國奧勒岡州的紐堡市(Newberg),因無法像向大城市一樣每年委託顧問公司調查,於是徵求在地居民標記道路缺失,針對密集標註的區域進行優先改善。

此外,荷蘭阿姆斯特丹在制訂城市願景規畫時,也參考了「Project Sidewalk」的資料,特別針對身障者、老人、小孩等更脆弱族群,希望打造更友善可通行的城市,同時鼓勵市民使用平台,落實公民參與。

但「Project Sidewalk」仍有限制。許宗倫坦言,它的缺點在於評分主觀性高。不同人判斷路面好壞標準不一樣,所以不能完全取代專業調查。但他認為,「Project Sidewalk」很適合當作公民參與的入口,政府也能用它做初步盤點、找到問題熱點。

協會的推廣之路也沒有想像中順遂。「公民幫推」秘書長方瀚賢觀察到,過去在社區開課、徵人來學習使用平台時,由於沒有獎品、回饋等明確誘因,使報名狀況不如預期。

延伸閱讀

翻轉行人地獄!兩位90後青年如何「還路於民」,為行人發聲?

2026協會新策略:從「里」開始,打造在地參與

因此在2026年,方瀚賢希望以「里」為第一線接觸對象,先接觸里辦公室,再由里辦公室協助媒合在地中小學,透過課堂或工作坊帶領學生、家長一起參與標記,讓孩子認識學區與通學路的道路問題,以及哪些路段對孩童、身障者不友善。

舉辦活動時,方瀚賢也希望里長一起參與。因為這些標記成果能成為里長向上爭取改善的民意基礎,可以向市議員、縣市政府說明需求,也能成為他們的績效。而協會提供的工具,就是協助他們具體呈現問題。

方瀚賢也表示,協會推動此專案的初衷,是希望透過全民標記累積大量數據,進而向政府單位提案,明確指出哪些區域問題最嚴重,並附上改善建議。未來,或許不必等到「整個縣市」標註完,即使是一個里、一個區,只要累積足夠數據,就能成為與政府溝通的基礎。

但他也強調,「Project Sidewalk」平台更大的核心精神,是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召集標記員與檢核員,一起盤點全台灣的道路,在促進社會對話的同時,也提升民眾對道路問題的意識。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公路運輸交通智慧交通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捷運輕軌蓋愈多、虧愈大?專家打破迷思:真正該看的是這件事
台灣下一個最缺捷運城市,為何網喊新竹,不是觀光重鎮台南?
《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三讀通過!洗刷行人地獄目標零死亡
劉芮菁

劉芮菁

遠見、城市學記者兼議題策展。

畢卡索、蜷川實花都來了!2025冬季到2026初全台藝術展一次看
Just For You Just For You
畢卡索、蜷川實花都來了!2025冬季到2026初全台藝術展一次看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