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這本出版於2016年,由「每日一冷」團隊所撰寫,記錄台灣70則歷史、地理、藝文、生活相關冷知識,雖然大多不見得能在生活上做什麼實際應用,卻也讓我們更加認識這塊土地,看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的故事。
在此,我想分享這本書裡一個篇章,並加入一些自己的延伸分享,希望大家看完,能夠除了「喔~原來如此」之外,更有興趣與動力去探索我們生活的這座島,那些值得你去發現的事情。
在台灣各縣市內,幾乎都有個同名的行政區,如桃園市有桃園區,花蓮縣有花蓮市,屏東縣有屏東市等。
但你若是到了雲林,你會發現,這裡沒有雲林市、雲林鄉、雲林村,只在縣治中心斗六有條雲林路。
為什麼有這種情形呢?
1888年,雲林正式設縣後,縣城就位在八通關古道的起點林圯埔(今南投竹山)。
會將縣城蓋於此,正是這裡是通往「後山」的重要道路,為了「開山撫番」,設於此地,能加強對原住民的統治。
而此處之所以會稱雲林,是因為林圯埔,本來就是一片雲霧繚繞的森林而得名。
圖/雲林斗六車站。取自Flicker。攝影者Bevis Chen CC by-SA 2.0。
後來,此處因為位於濁水溪與清水溪交界處,時常遭洪災氾濫,故而在1983年,縣城遷往如今的斗六。
到了日本時代,林圯埔被劃入南投的範圍,戰後依舊如此,縱使有竹山居民陳情,卻仍未見改變。
當年的陳情信憤慨激昂,如今讀來仍能感受到竹山居民的氣憤:
「省參議員因南投方面罔顧竹山區民之痛苦,輕視竹山區之民生問題及百年大計,強姦民意,歪曲事實,硬將與南投痛癢毫無相關之竹山劃歸南投縣,本區區民聞知,莫不驚愕異常,深感失望。」
不知道如今的竹山人是怎麼想的?對於雲林的情感,有比南投深嗎?這讓我充滿好奇。
如今雖然「雲林」已不在雲林,但其實我覺得,若你有機會到雲林的山區,像是華山,甚至更高的石壁、草嶺一帶,你便能感受到所謂的「雲林」風情,發現不同於傳統印象,稻田遍布的平原景致呢!
本篇節錄內容轉載自「敘事圈STORY CIRCLE」,作者阿諺,原文《書心推薦│《臺灣沒說你不知道》,7個關於台灣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